西尼尔,纳骚·威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27页(1153字)

【生卒】:1790—1864

【介绍】:

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出生于伯克郡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先在伊顿学院学习,后入津大学格达伦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律师。1825-1830年任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1836年出任最高法院院长。1847-1852年又在牛津大学任教。他曾担任英国一些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如济贫委员会、工厂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等)的委员,参与制订“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激烈反对工会和工厂立法。其主要着作为《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年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京都百科全书,1850年以后多次印行单行本。1837年又发表重要着作《关于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除专着外,1840年以后并经常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文章,论述经济问题。西尼尔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明显地反映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的意愿和要求。

西尼尔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观价值论的先驱者。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他否定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效用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又把商品的效用归结为人们对使用价值的主观感受,并进一步认为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的供求,特别是供给状况,效用随商品供给增加而递减。这种观点其后为边际效用学派所继承租发展。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西尼尔特别以倡导“节欲论”着称。他在进一步论述价值问题时提出,商品的供给受劳动和节欲(在他那里,这是资本的代词)等生产要素的制约,而劳动和节欲的总和就是生产费用,因而商品的价值最后决定于生产费用,即工资和利润。他把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范畴都化为主观心理感觉的东西,认为劳动是工人对个人安逸的牺牲,资本则是资本家对自己眼前享乐的牺牲,是对自己的欲望和个人消费所作的节制。商品的价值就是靠工人和资本家共同作出牺牲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它应当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按照他的说法,工资就是对工人“牺牲安逸的报酬”,利润则是对资本家牺牲眼前享乐、节制自己欲望和个人消费的报酬。这种“节欲论”完全歪曲了资本、工资和利润的本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阶级对立。

西尼尔还是“最后1小时论”的倡导者。他在《关于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中力图证明,在当时一般长达11个半小时的工作日内,前10个半小时的劳动产品销售后只能使资本家收回垫支资本,只有最后1小时的劳动才为资本家提供“纯利润”。如果工人只劳动10小时,工厂主的“纯利润”、英国棉纺织业和英国工人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都将消失。根据这种谬论,他坚决反对英国工人阶级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充分暴露了他的资产阶级立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