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83页(969字)

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纳着,1980年出版。中译本1986年出版。

科尔纳从短缺现象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对社会主义传统体制下的长期短缺现象,以往的经济学家一般都从供给方面去解释,把短缺归之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自然因素。但是,这种看法与事实不符,因为短缺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消失。科尔纳认为,短缺不是由于供给不足,而是由于需求失控引起的。由于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深层的某些性质和特点,使得微观经济组织不能有效地节制自已的需求,因此造成社会产品和资源的全面持久的短缺。只要这种体制因素不改变,微观组织大量吸纳社会产品和资源的行为就不可能改变,因此无论供给怎么增长,都不能根本缓和短缺现象。在长期短缺的条件下,企业具有强烈的内在冲动:生产者的“数量冲动”和“囤积倾向”;投资要求者的“扩张冲动”;消费者的“消费饥渴”。在这种内在冲动的驱使下,微观经济组织总是力图尽可能多地积存投入品和争取投资,使需求不断膨胀,加剧了社会产品和资源的全面短缺。造成这种状况的经济原因是企业预算约束软化,这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量入为出,否则就可能破产,因此,它的预算约束是硬的。但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即便出现亏损,也无破产之忧,预算约束是软的。造成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的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传统管理体制本身。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只是作为一种核算关系,而不能有效地约束决策者的行为。“父爱主义是使预算约束软化的直接原因。”“父爱主义意味着绝对的保护和安全。”(《短缺经济学》下卷第279、277页)在“父爱主义”的保护下,企业如果出现亏损,濒临倒闭,国家就会通过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财政补贴或允许涨价等各种办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企业如果需要发展,国家也会提供无偿的投资拨款,予以扶持。在国家与企业这种“父子般关系”下,在这种半货币化的数量调节过程中,企业的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约束,社会产品与资源长期短缺的趋势也难于遏制。

如何降低国家对企业的那种温情脉脉的“父爱主义”程度,逐渐硬化微观组织的预算约束,进而克服长期的短缺问题?——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是合乎逻辑的答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