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卡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47页(1630字)

【生卒】:1854—1938

【介绍】:

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第二国际理论家,早期是克思主义者,后成为机会主义者。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74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1875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深受达尔文主义、马尔萨斯主义、拉萨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影响。1880年迁居苏黎世,开始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并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1881年前往伦敦,认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1883年起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理论刊物《新时代》主编直至1917年,长达34年。1885-1890年侨居伦敦期间,在恩格斯的帮助和指导下,出版过一些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着作,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1789年的阶级矛盾》等。他还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1890年回到德国,曾参加起草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91年爱尔福特纲领,纠正了哥达纲领中的一些错误。1899年出版《土地问题》一书,批判福尔马尔、大卫等维护小农土地所有制的机会主义观点,受到列宁好评。但是在这些着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错误观点;恩格斯在世时曾多次对他进行批评和帮助。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时,他起初表现动摇,后来才起来批判。1899年出版的《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集中批判了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作了让步,声称“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我们满可以心平气和地留待将来去解决”,“我不想发誓担保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非采取阶级专政的形式不可。”1899年6月,发生了法国社会党人米勒兰加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事件。在1900年第二国际巴黎代表大会讨论这个问题时,他提出一个折衷性的决议案,不明确谴责米勒兰的背叛行为,被革命派讽刺为“橡皮性决议”。20世纪初,他发表了一些较好的反对机会主义的着作,例如《社会革命》(1902年初版,1907年出修订版)、《俄国革命的动力和前途》、《取得政权的道路》等,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承认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革命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但是回避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问题。从1910年起,公开转向中派主义。1910年8月写的《在巴登和卢森堡之间》一文中,标榜站在右派和左派之间的中间立场,实际是用马克思主义词句掩饰机会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采取隐蔽的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在《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等着作中宣传“超帝国主义论”。1917年因主张结束战争与党的右翼领导发生冲突并退出德国社会民主党。同年4月参与创建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10月被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撤去《新时代》杂志主编职务。俄国十月革命后,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等小册子,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毁灭民主”、“独裁”、“专横”,鼓吹“纯粹民主”,反对苏维埃政权。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曾短期任社会民主党的临时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和社会化委员会主席,支持右派召开资产阶级式的国民议会,反对斯巴达克派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1920年8月到1921年1月,应格鲁吉亚孟什维克政府邀请前往访问。回国后促使德国独立社会党的右翼在1922年9月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1921年,在他的鼓动下,各国中派分子在维也纳成立“社会党国际工人联盟”(第二半国际);在他支持下,1923年又与伯尔尼第二国际合并。1924年迁居维也纳,但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仍旧保持影响。1925年,在制定党的海德堡纲领中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出版《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在晚年反对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但是不赞成社会民主党同共产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8年德军入侵奥地利后,从维也纳逃到布拉格,不久又移居荷兰阿姆斯特丹,1938年10月去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