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71页(1042字)

战国时吕不韦着。吕不韦,生年不可考,卒于始皇十二年(前235)。秦阳翟的富商,家累千金,在赵国邯郸结识秦质子异人,他设计使异人归秦国,嗣位为庄襄王。他在秦国为丞相,封文信侯。庄襄王生一子政,即秦始皇。始皇年幼,尊他为相国,号称仲父,掌握国政大权。后来嫪毐作乱,株连到他,乃免相,就国,始皇十二年(前235)畏罪自杀。他尝延请宾客门人编着《吕氏春秋》,着作时间约在始皇六年(前241)书成后曾悬之国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是总结先秦以来统治经验的治国政治纲领的着述。此书从汉代起被称为杂家着作。实则是采取众说,为适应统一的趋势,欲完成一综合理论体系,但未形成定于一尊的思想体系。其思想主要以儒家道家为主,对法家墨家则有所取舍和批判,并吸取了阴阳家的思想形式。此书着者要求建立统一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以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认为天下混乱由于不统一,“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要求有君主,“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恃君》)书中也赞扬过禅让和封贤,这是以贵公、贤能为原则,用来作为妨止暴君出现的手段。着者主张用武力实现统一,批判了墨子的非攻和公孙子的偃兵的思想,说:“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荡兵》)着者要求君主首先要治自身,“治其身而天下治。”(《先己》)这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吸取了道、墨、法家思想,提出君主适欲、尊势、无为、尊贤等原则。适欲是君主修己的一项内容。无为的前提是尊势。“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慎势》)无为即君主掌管决定大政方针,而放手让臣子去执行,做到任贤、礼贤,得到贤才,统治才能巩固。着者继承了儒家重民的思想,“行德爱民”,又吸取了法家刑赏的观点,认为“治国无法则乱。”(《察今》)以德为主,德刑并举。国家应“忧民之利,除民之害。”(《爱类》)但是,书中谈到利民、爱民,其目的还是要求服从统治者的管辖,任其摆布,达到政权的稳固。着者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适威》)着者还吸取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历史是按土木金火水五德始终循环发展的,“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降祥乎下民。”(《应同》)将天子的在位看成是一种“天数”、“符应”,从而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