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克罗失斯基,米哈依尔·尼古拉耶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47页(1069字)
【生卒】:1868—1932
【介绍】:
苏联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科学院院士(1929年起)。1868年8月生于莫斯科。189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1905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参加十月武装起义,同年11月-1918年3月担任莫斯科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任主席,并先后担任共产主义学院、历史研究所、红色教授学院、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协会、中央档案馆的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等史学杂志的编辑,《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总编辑部委员。1932年4月逝世于莫斯科。历史着作有:《19-20世纪俄国革命运动史纲》(1921年);《帝国主义大战》文集(1928年);《列宁主义和俄国历史学家》(1928年)等。
1909-1912年他编撰了《远古以来的俄国史》,共5卷,叙述从远古时期到19世纪末叶的俄国历史。他第一次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俄国史,把研究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放在中心地位,系统地论述了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客观过程。同贵族资产阶级史学家的根本区别是,他用大量篇幅论述俄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他还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指出沙皇俄国是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戳穿所谓沙皇和公爵们热爱人民的神话。这些观点表明,他已经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史学传统决裂,成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的代表。
他的另一代表作是《俄国历史概要》(有中文译本),1920-1923年分三部分出版。该书共两卷,从俄国历史的最初几个世纪叙述到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1年)。该书突出地强调了经济发展对人们社会关系的影响、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它还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的对外侵略和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该书的主要缺点是夸大商业和商业资本的作用;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没有划分出一个准确的界限和轮廓;把帝国主义简单地说成一种侵略政策等。可是从全书看,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着作,因而受到列宁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晚年时,他曾对自己的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作了自我批评。30年代,苏联对他和他的“学派”进行了并非实事求是的批判。6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他重新作了评价。许多史学家肯定了他在研究本国历史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认为他是苏联历史科学的鼻祖。他的学术活动在苏联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