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80页(1023字)

【生卒】:698—757

【介绍】:

唐代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出身寒微,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相当清苦。他在《上李侍御书》中叙述当时的景况说:“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又说“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府饮白水,饱广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希大遇哉?每思力养不给,则不觉独坐流涕,啜菽负米。”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授秘书监校书郎。再迁江宁丞,晚年贬标尉,故又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爆发后,还归故里,途中被刺史间丘晓所杀。

青年时代,王昌龄到西北边塞,事业心强,功名心切,渴望有一番作为。开元、天宝时期,唐代统治者企图凭借强大的国力去解决历来棘手的边塞问题,连年用兵,征战不已。这时许多文人学子,由于昂扬的时代精神的促使,不甘心白首穷经的庸碌生活,纷纷争相立功疆场,谋求出路,积极进取。不甘寂寞的王昌龄很自然地成了这一股潮流中的弄潮儿。他在《变行路难》中曾高唱:“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他那些身临其境绘声绘色的边塞诗作正是他西北之行的真实记录。王昌龄在西北边塞,到过萧关、临洮、碎叶等地,亲历战场。从他的诗作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比较全面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生活。

王昌龄的诗多写边塞生活和宫闺怨情,尤以边塞诗名世。或反映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精神,气象雄伟,格调高昂;或描写军旅生活的艰难、乡思离愁的痛苦,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如他的以《从军行》、《塞下曲》、《塞上曲》等为题的不少诗篇中,忠实地描绘了当时战争生活的丰富画面,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数量并不算多,但篇篇皆佳,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王昌龄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其中绝句约占一半,七绝又占绝句的百分之八十四。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造诣也高,在盛唐以至后世都是出类拔萃的。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善于概括感情,捕捉景物,并能用纯熟的艺术技巧凝炼地表达出来;不管是那种题材,那种风格,他都能表达得从容不迫,深情有致。他的语言清新蕴藉,音调和谐宛转,即是写宫怨和边愁,节奏依然明畅流动,错落活泼。他长于心理刻画,专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