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45页(2017字)

印度古代两大着名史之一,用梵语写成。由于它有十万颂,故又被称为《十万本集》、它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一颂分两行,四个音步,三十二个音节,译成汉语一颂可译成四句。

摩诃的意思是“大”、“伟大”,婆罗多是氏族名,所以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氏族,引伸为婆罗多氏族发生的大战,故可译为《大战书》。印度人至今称自己的国家是婆罗多,而不是印度,正如我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外国人则称为支那一样。

《摩诃婆罗多》的作者被认为是广博(音译毗耶娑)修道士仙人,这是一个比《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修道士仙人还更不可靠的人物。正象蚁垤在《罗摩衍那》中以一个人物出现一样,广博也以一个人物的身份在《摩诃婆罗多》中出现,而且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人们认为,作者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千百年中许多人创作加工的产物,最后可能经过个别人整理校订。《摩诃婆罗多》形成的时间比《罗摩衍那》还要长,其核心部分比《罗摩衍那》还要早,而最后定本的完成可能比《罗摩衍那》晚一两个世纪,也即公元三、四世纪。史诗共十八篇,即《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咤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和《升天篇》。十八篇总共不满十万颂,人们把《诃利世系》作为它的第十九篇,十九篇共有十万另几千颂了。本世纪出版的精校本约八万颂。这样庞大的篇幅包括了古代印度的许多内容,所以人们把它当作印度古代的百科全书。

核心故事是这样的:象城的婆罗多族君主福身王爱上了一个美丽的渔家女,他和恒河女神生的儿子毗湿摩向这位少女保证她生的儿子当王,自己不继承王位,并发誓终身不娶以免生子使她生的儿子即位时受到挑战。这个渔家女为福身王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花钊王早死,小儿子奇武王死时也没有儿子,广博修道士仙人使他的两个王后和一个宫女怀了孕,大王后生了持国,小王后生了般度,宫女生了维杜罗。持国因双目失明,由般度当王。持国有一百个儿子,长子名叫难敌,称俱卢族;般度有五个儿子,长子名坚战,称般度族。般度死后由持国当王,这时所有两房的年幼王子都住在一起。最初是难敌受般度兄弟欺负,结下了冤仇,矛盾逐渐发展,特别是难敌担心坚战将来即位,想法谋害般度兄弟,他们得知消息后逃走了,过了一段冒险的经历,还共同娶了一个妻子。他们回来后,持国为了避免冲突,便分了一半国土给般度兄弟,让他们到天帝城立国。心怀嫉妒的难敌挑逗坚战赌博,坚战先后两次都输掉了王国,甚至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一切。第一次由持国解了围,发还了他的王国,第二次的条件还要流放森林十二年。十二年后,般度兄弟回来索取那一半国土,但是难敌寸土不让,大战不可避免了,双方分别联合了当时大大小小的王国的许多部队,在俱卢之野(今新德里附近)摆开了战场。战争进行了十八天,俱卢族先后损失了四任统帅,几乎全军覆没。般度一方得胜,但是俱卢族剩下的三员大将连夜偷营劫寨,把般度一方也几乎斩尽杀绝,只剩下般度五兄弟和另外几个人。战后坚战继承了王位。故事一直记述到五兄弟中四个兄弟都死去,坚战最后升天。

除了与这中心故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无关的内容、插话,甚至还有很多有关哲学、宗教、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的说教。

关于这部史诗的主题思想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们的中心思想是要求大统一,有人认为核心是“正法”的思想,“正法”就是世界秩序或宇宙法则,也有人认为是表现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天职,还有人认为是宣扬印度教,这些都可以在大史诗中找到许多证明,甚至所有这些也都是它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这部史诗象一座大花园或大森林,里面光怪陆离,使人目不暇接。史诗写到的人物有数千人,重要人物有几百个,主要人物有几十个,核心人物有好几个。这几个核心人物就是般度兄弟中的老大坚战和老三阿周那,持国的长子难敌,俱卢族和般度族共同的伯祖毗湿摩,还有般度族的军师和御者黑天。黑天被认为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是整个史诗的灵魂。

这部史诗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人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不可能了解印度。这两部史诗几乎成了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

我国还没有《摩诃婆罗多》的全译本,只有一本简单的改写本。有两个重要插话已翻译过来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其插话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