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50页(1078字)

日本现存最古的一部和歌总集。凡二十卷,成书年月诸说不一,据载,本集曾经多次编修,最后主要由歌人大伴家持予以整理、编纂,约成书于奈良朝(710-794)的末期。

本集所收和歌约四千五百首,其中以“长歌”(约260首)、“短歌”(约4200首)和“旋头歌”(约60首)等歌体为主。其题材可分“杂歌”(描写行幸、狩猎和游宴等歌)、“相闻”(反映男女爱情、友谊为主的歌)和“挽歌”(送葬或悼念亡人所吟之歌)等三大类。和歌的作者上至天皇后妃,下至渔农戍卒,约五百数十名,此外尚有许多无名氏的作品。作品创作年代约绵延四百五十余年,但大部份作品创作于日本舒明天皇即位(629)后的一百三十年间,即七世纪至八世纪中叶。

《万叶集》是一部庞大的、利用我国汉字标记的抒情总集。根据当时社会的盛衰,诗风的变迁,可将一百三十余年分为四期。第一期从舒明天皇即位至“壬申之乱”(672)。此期歌风略带民歌民谣的色彩,淳厚质朴,感情真挚,直率,作者多为天皇及其皇族,代表歌人有舒明天皇、天智天皇及女歌人额田王。第二期从“壬申之乱”至迁都奈良(710)。此期抒情诗的风格已经形成,并出现了风景诗,艺术手法也逐渐臻于完美。尤其专业宫廷歌人——自古被称为“诗圣”的柿本人麻吕的长歌,更是构思宏伟,韵调苍劲雄浑。第三期自迁都奈良至天平五年(733),为“万叶诗歌”的鼎盛期。此期人材辈出,歌风质朴健劲,风格多样,各具特色。代表歌人有山部赤人、大伴旅人、高桥虫麻吕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山上忆良。他的反映当时“班田制”的失败和人民疾苦的着名长歌“贫穷问答歌”,被誉为千古绝唱。第四期从天平五年至天平宝字三年(759)。此期意味着“万叶诗歌精神”的结束。诗风转至纤细雕琢,多感伤、忧郁之作;并出现文字游戏的倾向。大伴家持是《万叶集》末期具有代表性的歌人。他的歌清丽纤细,哀婉清切,给人一种没落、孤独之感。

《万叶集》中尚有独放异彩,弥足珍贵的卷十四的“东歌”(日本东部地方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民歌)和卷二十的“防人歌”(反映被征发去边境防守的戍边士兵之歌)。歌风朴素、健康;感情真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万叶集》是日本文学的精华,日本诗歌的宝库,为日本后世的和歌及其发展开创了道路。同时,它对研究日本古代生活、风俗习惯、思想、历史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悬诗》 下一篇:《一千零一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