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071页(1183字)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在1959年伍兹霍尔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本书阐明美国60年代初期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布鲁纳教学理论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课程设计的知识结构。他既不同意那种重视知识的体系,偏重系统知识的学习,把各种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性和重要性作为编选教材依据的“分科课程论”,又不赞成那种以儿童为中心,不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和智力的培养,偏重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际操作的“经验课程论”。他主张课程应以知识结构为中心,注重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他在《教育过程》引论中说: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是指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结构”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即学科所阐述的规律性知识。

在第二章“结构的重要性”中,布鲁纳认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怎样能使学生接受的知识在他们以后一生的思想中有价值呢?回答是: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进一步认为,懂得了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不会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布鲁纳在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他以儿童智慧的发展和学习行为的特点,论证了这一“假设”。关于儿童的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儿童智慧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儿童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发展的各个阶段,又都是连续的、相继的。发展不仅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变化。所以,教学只要采用适应儿童智慧发展程度的方式。使所学的学科知识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反复,逐渐提高,就可以引导儿童掌握预期的知识。关于学习的行为。他建议,课程设计和教学应重视学科的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连续性,螺旋式的上升,打通中小学和大学间同一学科的界限。如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小学以直观的形式学习,在中学开始进行论证,到大学则用公理体系的形式学习。

布鲁纳论述了直觉思维和兴趣,认为直觉思维是从事任何一项创造性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要引导学校儿童掌握这种天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和竞争等外来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