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辨伪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20页(499字)

辨明铜器的真伪。铜器作伪《韩非子》已见记载,而作伪成风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清乾嘉以前,一般是据宋人着录仿铸器铭。乾嘉以后,作伪主要集中于铭文。或在伪器或无铭器中嵌入真铭,或在真器上伪造器铭与花纹,或在真器真铭基础上增刻文字,其花样之多、手段之高明,有时连行家里手也难免上当。历代着录少有不杂伪器的,若据以考史,就会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因此,辨伪问题不容忽视。辨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对铭文作语言文字分析。如文字受宋人摹写失真的形体影响的,篇章由拼凑不同器铭的字句或删截别的器铭文字而成的,文义不通、不合铭辞体例的(将“隹王十祀”误作“隹王乙祀”,在“伯龢父若日”下即接以“乃稽首敢对扬皇君休”)等等,都可作辨伪的依据。(2)看铭文、形制、花纹的时代是否一致,铭文与器制是否协调。如器制花纹早而铭文晚或器制花纹晚而铭文早的,将媵嫁的铭文记于钟鼎或铭功烈的铭文载于镜鉴的,以及铭文在器上的位置不合常规的等等,都可视为伪器的标志。此外,还有理化鉴别法,如用X光透视可发现修补痕迹,通过化学分析可鉴定铜锌含量是否符合商周器的比例等,都是新兴的铜器辨伪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