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三调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127页(559字)

李荣《切韵音系》所提学说。他假设《切韵》平上去入四声,论调值只有三个调位(toneme),平声一类,上声一类,去声、入声一类。去声、入声的不同是韵尾的不同,去声收浊音,入声收清音,乐调是一样的。所以去声、入声的关系特别密切。此说的提出是受若干汉语方言中去声入声的调值常常符合的启发。其证据有安南译音,州壮语汉语借字,广西瑶歌,以及汉语方言中保存古音性质最多的粤语,闽语和吴语。此说提出后,曾有若干学者提出商榷意见。邵荣芬《切韵研究》指出从历代文押韵的情况看,去、入通押的现象是递减的,最多的是《诗经》时代,到了《切韵》时期差不多降到了最低限度。因此不能把它们归结为《切韵》语音的特点。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对此说又做了若干补充说明:“我当时是根据安南译音、龙州壮语借字、广西瑶歌、广州话、福州话、厦门话跟一些吴语里去声跟入声调值相同的现象,提出这么一个假设,《切韵》跟《切韵》以前,入声跟去声调值相同,用来解释上古去声入声关系特别密切的现象。到了《切韵》时期,去声入声调值虽然还相同,但是去声韵尾失落了,所以去声入声就没有上古那种关系了,因而出来平上去入四声并列的局面。不料有人误解,以为我主张入声不能成为‘声’,不能成为独立的调类。我其实没有那个意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