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652页(742字)

也叫““语言人类学”。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的科学。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早期的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lr·)和沃尔夫(B·L·Whorf)都对社会结构比较原始的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进行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调查研究任何语言都应当同时了解被调查人们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等。而后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相关性理论,试图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这种理论后来不断引起争论并得到修正。波兰人类学家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l)和克罗耶伯(A·L·Kroeber)等人强调研究“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话语和语言环境是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语言环境对了解词义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所说的语言环境不光指上下文,而且包括文化背景和可能影响语义的一切因素。当前,人类语言学的研究趋向通过对亲属关系、植物分类和颜色谱系等领域的分析,来揭示语言的语义系统与人类文化背景的联系。建国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在1956年和1958年,曾两次组织语言学、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专家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调查和社会历史调查。语言调查队除调查语言、文字、方言以外,也取得一些社会结构、民族特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在进行了综合性的人类语言学调查的基础上,学者们发表了一些专着和论文。如傅懋勣曾到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对保留母系家庭特征的一部分纳西人的家庭和亲属称谓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这种母系家庭中,妇女当家长,掌管家庭的经济大权,没有姨甥关系,但有舅甥关系,这是母系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