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正字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975页(528字)

唐宋文字学分支之一。自魏晋以后,由于南北分裂,书体演变诸原因,出现大量俗体误字,文字写法混乱。唐王朝为推行科举制度,加强政治统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颁布《开元文字音义》,纠正流俗、刊正字体。此时期出现一批整理异体、辨别俗伪、专讲字样的字书,如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等书,均将正体与异体并列,异体仅录数字作为字样,并就形近字和音近字加以辨析,促进了文字书写形式的规范化。正字的标准则有不同。颜元孙采取参酌古今,折中通变的办法,既以《说文》作为凭据,又不拘泥六书原则。将文字划为正、通、俗三体,承认其均有存在价值,并指出各自使用范围,故内容切合实用。但区分三体的标准并不十分明确。《五经文字》专为士人习经应试而作,正字标准严格保守。它以《说文》作为正字圭臬,兼采《字林》、石经、经典和《释文》文字,凡不合者均为讹字。因脱离汉字发展实际,不能完全付之实践。宋代正字学对形近字和形近字的辨析更加精细,试图归纳总结出异体字产生的途径。重要着作有郭忠恕《佩觿》,张有《复古篇》等。郭着着重分析形近字的不同音义,张书对小篆形近字的剖析颇为精密,具有参考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