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无轻唇音”的论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999页(724字)

音韵问题讨论之一。自清代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一说以后,许多学者信从其说,但也有学者持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符定一《联绵字典》创“古有轻唇音”之说:“夫轻重之分,出于自然者,以文字学考之,同一字也,同一唇音也。读之或轻或重,厥有数因,或由方言之异,或缘声音之变,或以师读之殊,非尽关乎时代之变迁,可以古无而今有也。”1983年,王健庵发表《“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认为:(1)钱大昕把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异文都看成同一语音体系的产物是错误的;(2)韵书中唇音类隔切逐渐减少正说明原来的轻唇音字演化为重唇音字;(3)闽方言轻重唇音不分,是按汉语语音一般规律弱化简化的结果,并不是存古现象;(4)域外方音不分轻重唇音是由域外民族语言本身语言特点所决定的,不能引为证据。翌年敖小平发表《“古无轻唇音不可信”补证》认为:(1)在《广韵》中几乎只有轻唇音字切重唇音字,而没有重唇音字切轻唇音字,如果《广韵》不分轻重唇音,不当有此现象;(2)《切韵》唇音有八个声类,它们的反切上字互不相混,说明当时已有两类不同的唇音;(3)越南语中有许多重唇音汉字读轻唇音,这些汉字的发音可能反映了中古某个方言的发音。针对王、敖两氏之论,1986年张世禄、杨剑桥发表《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问题》,指出钱大昕虽然有大量证据,但只是证明轻、重两类唇音在上古合为一类,而没有证明上古唇音究竟读如重唇还是读如轻唇,即钱氏只论证了音类,而没有论证音值,长期以来人们怀疑钱说,其原因就在于此。文章从音位学角度指出,直到《切韵》时代轻、重两类唇音音值仍然相似,出现环境仍然互补,又根据汉语方言的分化发展史和梵汉对音,确认“古无轻唇音”完全成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