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865页(1428字)

三国演义》研究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和文学研究所联合发起,1983年4月15日至 21日在成都举行。到会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120余名代表。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和版本。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罗贯中的时代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三种意见:①认为罗贯中是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作于元代。②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其时,罗贯中年约50余岁。③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的作品,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2.如何看待《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小字注?对于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有三种意见:①认为小字注大部分出自罗贯中之手,有的可能是传抄过程中添加的。②认为小字注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正文均出自庸愚子之手。③认为小字注不是作者本人的手笔,而是远在作者之后的某人所作。由于对小字注出自何人之手看法不一,因此,对于可否把注中的“今地名”作为判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时间的依据,意见也不一致。3.关于毛本《三国演义》。主要讨论了两点:①毛本的评改究竟成于何人之手?一些代表认为这一工作是由毛纶、毛宗岗父子合作完成的;另一些代表则认为这一工作是由毛宗岗独立完成的。②怎样评价毛本与旧本的关系?一些代表认为,毛本不仅在文字上优于旧本,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向现实主义前进了一大步,其评语也表现出一定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另一些代表则认为:“毛氏父子所改,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改错。”还有的代表认为:毛本虽然在艺术上更加成熟,但却强化了封建正统思想。二、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这是这次讨论会上争论最为热烈的问题。除了对以往提出的“拥刘反曹”说、“反映三国兴亡”说等观点又有新的阐释之外,会上主要提出了四种观点:1.“悲剧”说。认为《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正是悲剧的时代所诞生的我们民族的一部悲剧。2.“仁政”说。认为《三国演义》的尊刘抑曹,表现了对于仁政的歌颂和向往,对于暴政的批判和鞭挞。3.“反映农民愿望”说。认为《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实际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愿望的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4.“分合”说。此说与前此有人提出的“天下归一”说相似,认为《三国演义》表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辩证法,表观出厌恶战乱渴求统一的思想倾向。三、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会上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1.怎样看待《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主要有三种观点:①认为历史小说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忠实于历史,而《三国演义》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在总体上,在基本轮廓上忠实于历史。②认为文学需要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因此,作家有权摆脱历史真实性的束缚。③认为历史小说应该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2.《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是否类型化的典型?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是类型化典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类型化典型”的提法不科学。四、关于《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与会者一致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应当予以高度评价。此外,会上一致通过了致全国学术界同行的倡议书,呼吁筹备成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