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苏区反“清剿”斗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587页(1282字)
1936年3月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当局召集“剿共”联席会议,调集11个师、三省保安团和11个别动队,向湘鄂赣边游击区发动“清剿”。敌军把湘鄂赣边区划分为三个“清剿”区:第一区,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边区为主,中心点为平江黄金洞、义口、芦洞、辜家洞、徐家洞、白水、胡坪、周坊、横江,浏阳大江洞、萤火洞、金坑、桃坪、大围山,铜鼓胆坑、幽居,修水台庄等地;“清剿”军为第十五师、第四师、第七十七师、第六十三师、第十九师、湖南几个保安团和7个大队,还有一个由叛徒编成的特务队,统一由罗霖指挥。第二区,中心点为阳新、大冶两县交界的七峰山、大湾、小湾、龙角山、百庄园,武宁、通山两县交界的九宫山、三界尖、冷水坪,临湘、岳阳两县交界的大药姑山等地;“清剿”军为第四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五师和一个纵队,还有地主武装,统一由陈继承指挥。第三区,以万载、宜春两县为主,中心点为万载小源、株木桥、金钟湖、高村,宜春慈化、小洞,萍乡桐木,万载、宜春两县交界的丰顶山,铜鼓排埠,修、铜、宜、奉边的铜官山等地;“清剿”军为第十六师、第十八师、第五十师和江西省保安团,统一由谭道源指挥。此外,每县还有一个保安团和地主武装。在“清剿”区内,越过省与省、县与县、支点与支点之间的界限,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并推行碉堡政策,凡交通要道、重点地区、高山隘口、城镇圩场和重要村庄,都筑有碉堡,仅铜鼓东南境就筑有碉堡180座,其中“军”字号126座,由国民党军驻守,“民”字号54座,由地主武装驻守;实行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浏阳双洞乡大江洞龙塘,一次被敌活埋99人,萤火洞一次被活埋88人;宜春慈化区,1260多人被杀害;通城黄袍山、药姑山一带被杀1000多人。此外,还实行保甲制度和联防政策;实行经济封锁,强迫移民并村;利用叛徒实行“招抚”等。对此,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平江黄金洞召开执委扩大会议,部署反“清剿”斗争。首先是精简领导机构,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将边区划分4个特委和4个军分区:一是东北特委和东北军分区,书记赵龙,下辖修铜宜奉边、高奉边、靖武奉等县委;二是东南特委和东南军分区,书记彭建新,下辖浏宜万、万宜上、万铜丰、万载、宜萍等县委;三是西南特委和西南军分区,书记谭启龙,下辖平修铜、平浏长、湘鄂边;四是西北特委(亦称西北代表团)和西北军分区,书记先后为秦化龙、江渭清,下辖鄂东南、修武崇通等县。在军事上,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傅秋涛率省军区独立团的部分兵力,在平江的芦洞、白水、义口、周坊和修水、铜鼓一带活动;红十六师部分兵力则开赴外线,在万载、奉新、靖安、武宁、瑞昌、阳新一带游击;原在长沙、醴陵一带敌后活动的省军区司令员严图阁率红十六师四十七团部分兵力转战于万载、宜丰等地。1936年底,湘鄂赣省级机关和红十六师又分别由傅秋涛、方步舟、明安楼等率领转战于鄂东南。同时,各军分区也千方百计地袭击敌人。他们运用游击战争的机动灵活的作战策略,不断对“清剿”敌军以打击,终于在1937年上半年粉碎了这次“清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