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廧村刻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24页(804字)

【简介】:

也称《中郞等字残石》。汉刻石,无年月。淸道光十四年(1834)徐庭瓒得于山东邹县石廧村。十八年(1838)移置孟庙。石横长,隷书。十一行,有竪界格。

【集评】:

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隷兼篆体,当是汉刻。”“古意可掬。”

【赏析】:

从雕刻技法、形式和书法面貌上看,《石廧村刻石》应爲王莽或稍后一段时期的作品。它的用笔篆隷相间,不拘于一定模式,无明显逆入平出的波磔笔画。隷书写法中,圆转者很少,笔画多劲健、逕直,得苍浑自然之趣。

和同期作品相比,书风与《莱子侯刻石》、《渔山刻石》不太一样。《莱》、《渔》二刻石笔意古朴,笔意少于刀意,此刻不仅不失古朴情趣,且笔意较浓,笔画动感强一些。大有此阶段简书之风(例如武威汉简中一部分)。

《石廧村刻石》的结体呈左欹之势。且保留了很多篆书体态,如“者”、“堂”、“子”、“石”等,“古意可掬”(方朔语)。但又不全同篆意,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地,左右两部份结构的字,或左半大,右半小,或右半大,左半小,(例如“得”、“但”、“故”、“伐”等字)两部份错落布置,互相联繫,活泼而丰富。

竪成行、横不成列,因字立形,因形布白,这是此刻布白的特点。隷书布白尤难,难于对比得当,难于字与字的呼应。此刻能无拘无束、错落参差,虽然写刻者无意,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石廧村刻石》因剥蚀较甚,故多不爲人留目,事实上此刻结体、布白都有自己的特色,对研究汉代隷书,有重要的参考价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