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侍中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9页(1318字)
【简介】:
东晋·王羲之书。唐摹墨迹本,係双鈎廓塡。行书。竪帘纸本。唐天宝(651)前后流入日本,今藏日本前田育德会。同纸右列有《哀祸帖》(三行十八字),其间钤有日本《延历敕定》三印,其上下二印斜角钤;右紧列《忧悬帖》(三行十七字)、《孔侍中帖》(又称《九月十七日帖》)居其间,凡三行二十五字。全纸共26.9×45.5cm。九行六十字。《法书要录》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第十四载有“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行因孔侍中行八行”条。《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中,《孔侍中帖》介绍中已无《忧悬帖》,记纸幅爲24.8×41.8cm:此据日本《书道全集》(四)介绍。
【赏析】:
据日本《支那墨宝集》载,唐初流入日本的王羲之书摹本甚多,此即其中之一。
仅以《孔侍中帖》与所谓《忧悬帖》文意猜度,似爲同一日下午所书,不过时间前后稍有间隔。后二行是对前二行意思的补充说明: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旦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按指王洽)疾,复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眞切地表明王羲之对乃从弟健康的挂念。
古人评二王笔法,诣大王内擫,小王外拓,从此帖前三行看,信然的论。无论是“九”字的开张还是如“羲”字的紧缩,其用笔与结体均表现出最终的内封闭形态,且字字断开的布排使这种个体的封闭性益其紧严,就连他惯于连写的“羲之”二字也不例外。想必在写此三行时,王羲之的心情尙属平静,于此平静之中写完这三行搁笔;及至回头再读,即想到“旦”时已寄一札,此又将投报,自觉频繁,复见纸尙有余,于是草补二行特意说明之。
从寄情表意方面看,这两行字极爲重要:一是其文字内容简要而深切地反映了王羲之当时孤寂抑郁的精神状态以及前三行所不易察见的忧虑程度。一是其急切而躁烦的笔线意态与其时精神状况的自然契合。因右三行字的比较平缓的定势影响,虽此二行字仍不多连,但笔势已加快,书写节奏明显地由先前的一字一顿到二字一顿,如“忧”字的末笔急引和“能”字倾斜以左承右啓,以至“取”字的末笔始发即收和“羲之”二字的就势省连,使作者的情緖节奏跃然纸上,从而和其文意一起共同地将那种“悬忧”加以深化,书法线象也因之而昇华到纯粹的抒情境界。
如果不读其文,我们就很难惴度出作者的心态;如果没有右边三行的比照,我们也无由获得明显的书法节奏感,更不好如入其境地去体味在书法节奏递变中所含蕴的书者情緖的流动,以及线条轨迹所表现的本质精神。
只有书随情发,且能超然形骸之外,谙于法度又不矜于法度,才能创造出如王羲之那样风格多样而又墓调统一的千古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