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64页(1300字)

【简介】:

东晋·王羲之书,单刻帖,以第一帖首“十七”名之。草书,凡二十七(或作二十九)帖。百三十四行,千一百六十六字。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烜赫着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搨本最着名的有明邢侗藏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徵明朱释本(今在上海),吴宽藏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影印本),姜宸英藏本(今在日本,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另外,河南开封博物馆今藏有宋搨一本。上海图书馆藏宋搨馆本爲最善本。此本爲明代吴宽所藏,淸嘉庆年间(1796一1820)入内府。此本较《法书要录》所记多六帖。

【集评】:

唐蔡希综《法书论》:“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頴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赏析】:

刘熙载云:“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中和”二字,道尽王羲之书法的审美极则,也道尽传统儒家审美学说的极则。此《十七帖》,便是王羲之审美原则的集中体现。

孙过庭曾把王羲之与张芝、锺繇二人作了一个比较,这个比较似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比起雄放恣肆的张芝来说,王羲之稳重有余,比起稳重平和的锺繇来说,王羲之是恣肆开张的。换句话说,在保守和开放之间,王羲之居其中。“中也者,天下之定理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之,王羲之被独尊爲“圣”。

《十七帖》,“书中之也”。换句话说,叫书中之“圣”也。正所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力”,是《十七帖》的阳刚之美。《十七帖》以方笔方折爲主调,左冲右突,有切金断玉之力。其圆转处,不作任何姿媚之态以取妍。比之前此的皇象、史游、索靖来说,《十七帖》使章草的结体、用笔产生一个突破与飞跃,使章草的圆转游动所难以避免的浮丽之气得到扫除。如果说《十七帖》是章草,那么这是一种革新后的章草。

“韵”,是《十七帖》的阴柔之美。《十七帖》字字独立,不作牵丝之形,不作任何夸张之形,不取任何荒诞之态,极尽含蓄蕴藉之意。比之张芝《冠军帖》,献之《中秋帖》,尤见练达、诚挚之美。“力屈万夫”的“力”,是包含在朴实的传统形态之中的。细细检点一下此帖,其笔法之丰富,其形态之多样,堪称集大成。

千百年来,《十七帖》被奉爲草书圭臬,帖中神品,是从佔主导地位的传统审美原则所决定的。因之,无论从创作和理论的左翼或右翼来观照,都难以和不必要给予排斥。

历来认爲《十七帖》最近羲之眞面,是有道理的。这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书体、审美习惯的有机联繫,也爲它本身的艺术内涵、艺术价値所决定。

上一篇:定武本兰亭 下一篇:黄庭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