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太尉祠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71页(744字)

【简介】:

全称《冯翊护军郑能进修邓太尉祠铭》。亦称《魏故太尉邓艾祠碑》、《邓艾祠碑》、《郑宏道修邓太尉祠记》。前秦建元三年(367)六月立。石在陕西蒲城东北四十里阿村。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碑“高三尺三寸,广二尺”,“字径寸许分”。隷书。八行半,行二十九字。后题名两段:上段上列九行,下列七行;下段十一行,行字不一。此爲碑阴。刊于《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北朝书法》。

【集评】:

淸赵绍祖《金石文钞》:“碑隷书,前半颇有法度,后半自“军参事”题名以下极丑恶,似出两人所书。”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隷法略涉放纵,仍不失汉人矩矱。赵氏遽以丑恶诋之,非余所知焉!”

【赏析】:

此碑就其书体风格,前人曾评曰:“隷法略涉放纵,仍不失汉人矩矱”。结体方整宽博,起笔多带稜角,收笔则多“燕尾”,动势大,时呈逸宕之势,而无雷同刻板之弊,这是中国书法由隷变楷过渡期中较爲典型的艺术形式。

评析经过雕刻之后的书法绝不能从表面去作点画的方笔圆笔之断。那样将失之科学。此碑点画线条绝似“二爨”,然而隷势要多些。造成此刻的“方笔”,来自刻手的原因显然是主要的。至于书写的本来面目也无须追究。我们之所以对“二爨”之类的碑刻倾注感情,自然是由于它的线条和结体与衆不同,具有所谓的“个性”特色。但我们仍然能从这种特色之后,看出书者的技法的生疏,结字的幼稚,以及书刻过程中的态度。但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其生疏、幼稚和马虎,倒歪打正着地成全了这些刻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