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北凉高善穆造像塔题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98页(913字)

【简介】:

塔的全称爲《高善穆爲父母报恩立此释迦文尼得道塔》。用靑石刻于北凉承玄元年四月十四日(428)。塔身呈圆柱形。通高44.6cm,底径15.2cm。底部有榫头,高1cm。塔由宝顶、相轮、塔头、覆鉢、经柱、墓柱等六个部分组成。塔柱高7.2cm,柱围46cm。围柱周用隷楷经文体刻经文与发愿文三十六行,行六至十字不等。其中塔名佔两行;《增一阿含经》中的半小段,由“闻如是”至“是名得道”,佔二十八行;发愿文由“承玄元年”至“报恩欢喜五义”,佔六行。经文书体介于隷楷之间,与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凉沮渠安周造像碑》及敦煌北朝书体酷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之一。该塔于一九六九年九月,在酒泉市专署街南巷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资料丛刊》曾有刊载。从书法角度发表,今属首次。

【赏析】:

本塔书法在结体上的突出特点是:不假雕饰而飞动多姿。如果说在开头几行还有一些浑厚、紧密,给人以恭谨持重之感,那末,越到后来就越加疏朗、轻灵,使人得放纵自如之意。它的用笔虽已有不少魏楷化了的折锋鈎趯与顿锋收笔,但是作爲特徵笔画的,还是起笔露锋、落笔出挑、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的“翘檐”式的横笔。书者用刚健的硬毫悬空在鼓边形的圆石面上挥运,而字面的位置又是如此之有限,豆大的字经过刻石,至今虽逾千五百年,仍然不掩当初自然的笔趣,令人想见书者“艺高人胆大”的风致。

书者以特殊的用笔和结体,造成一种“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耸然向上的气势,越是临近结束,这种气势越是鲜明,好像“道已得”、“愿已偿”,达到了心理上自我完善的轻快境界。

它的结体上的特点,极似北魏期间的一些写经书体,如《敦煌遗书书法选》所载的《大般湼槃经》,也开啓了晚于它最少十五年的《北凉沮渠安周造像碑》的书写风範。它是研究我国塔铭文书体和北凉文字隷楷交融风格的极可宝贵的幸存石刻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