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造像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204页(1066字)

【简介】:

全称《北海王国太妃高爲孙保造像记》。北魏太和、景明年间刻。正书。五行,行六至十二字不等。38×25cm。在河南洛阳门山古阳洞顶部。龙门造像二十品之一。上海有正书局、艺苑眞赏社、北京文物出版社、日本《书迹名品丛刊》有影印本。

【赏析】:

淸季中叶以来,有“尊碑抑帖”“言帖诋碑”(见罗复堪《书法论略》)两种对待碑帖各持己见的偏颇认识。

魏碑,是处于隷楷过渡阶段,属于正书範围,始于北魏,行于北朝的书体代表。如金开诚所说,在笔法上,它发展了中锋、藏锋,运用了露锋、侧锋,形成了折角方笔、裏圆外方、行笔中实的体格形象。因之具有放犷豪健、浑厚凌厉,属于“壮美”範畴的艺术风格。当然,它的笔法与风格并不止此。而处于其间的《孙保造像》,更有其不尽相同之处。

“察之者贵精”。如果与素称“雄俊”“外拓”的所谓“方笔极轨”的代表名品如《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四品相较,《孙保造像》的线条造型,在“保、失、终、始、及、今、永、太”等字上则明显地具有“颀长轻灵,峭拔俊立”的风骨,我们仿彿见到了一位体态娇健的少女,髮辫双垂,随行侧动。这就是说,粗犷在向秀丽转化,壮美渐入劲丽了。

再看它点画、字体之间“接搭别出,相互错落”的欹欹正正的姿态,如“孙”、“播”两字,就其单字观之,则远出楷书“平正均衡”的常规,几乎“岌岌可危”,但却处之泰然,若无其事。若以成行观之,则左偏以右补之,上歪遂使下倾,也就归于和谐统一了。如“孙”字中的“孑”旁向右上斜去,下面相连的“保”字的“亻”旁,则用长撇长竪,直向左方、下方写来;“鄕”字的右“阝”,偏轻而向右上,其貌不扬;而下面相连的“播”字中的“番”字,则又特意地落在了“扌”旁的右半下部,压下阵脚。这种变化的趋向是:楷书在行草化;美在打破个体,扩展空间;“大气磅礴”的气势,在逐步领有成行、成篇的广阔天地。

作爲魏碑一品的《孙保造像》的风格变化,由拙入秀,以欹就正,以意代法,已经预示着将与“帖美”融合起来,并爲后来的隋唐书风、书史所证实了。而书法艺术发展洪流中的每一滴水,都饱含着民间书手、刀工和所有无名书家以及有名书家的创造心、血和智慧结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