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感造像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214页(754字)

【简介】:

全称《比丘惠感爲亡父母造像记》。北魏景明三年(502)五月刻。正书。十四行,行五字。17×39cm。在河南洛阳门山古阳洞北壁。龙门造像二十名品之一。上海有正书局、日本《书苑》、北京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有翻刻本。翻刻本十二行“顾”字左上缺一点;末行“像”字缺二笔。

【集评】:

康有爲《广艺舟双楫》:“沈着劲重爲一体。”又:“《惠感》波磔极意峻厉,犹是隷笔。”

【赏析】:

这是一块能够眞正显示出魏碑风格的石刻。然而,如果让我们回答什么是眞正的魏碑风格,这倒是令人深感棘手的。因爲在魏碑这个槪念裏已有墓誌铭的谨严遒逸,摩崖的气度浑茫,更含造像的奇古高深。

我们之所以认爲《比丘惠感造像》能够在魏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不是说在整体风貌上它已经超出了《始平公造像》那样惊世骇俗的扁笔平刷。这也许正如中仙、圣之间的区别。前者天纵奇才,后者功力昇华—“圣”可由修炼而至“仙”,远离浊世,可望而不可摹及。如果我们拿《始平公》与《比丘惠感造像》相比较,似乎可借“仙”、“圣”喩之。比喩不免有些牵强。《比丘惠感造像》这类刻石具备一种“圣哲”性格的条件显然来自于它本身在笔画上具备了《始平公》一路的特徵。方硬的转折加上略显稚拙的造型。然而它却没有走得更远。与楷隷之间的某种距离又足以令一般观者感到可取。

这是一种中庸式的调合,带来了它的双重意义:特徵的具备及其有限的拓展,使它具备了观瞻的美学意义和实用方面的可摹拟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