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妻陶贵墓誌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406页(1093字)
【简介】:
全称《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士行参军张通妻陶墓誌》。隋开皇十七年(597)三月刻。正书。十九行,行十九字。36.6×36.2cm。陕西咸宁出土。曾归张伯英,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隋朝享国仅三十余年,一般说来没有十分独特的书风,它上承魏晋,下啓初唐,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前后两代的书风,它都兼而有之,神骏宕逸、沉挚朴拙的六朝风韵逐步减弱,代之以兴的是端严峻整、绵丽遒逸的时尙,并渐次融入初唐风貌之中。
此墓誌布局疏朗整肃,字形方中见长,结体疏密有致,用笔顿挫显明,在波磔等笔画上表现最爲突出,甚有沉雄刚劲之气。如“天”、“长”、“是”等字的捺画,就非常朴茂丰厚;“暹”、“还”、“逝”等字的“走之”旁上作两点,中唐颜眞卿就是如此写法;而“花”、“香”、“庄严”、“善果”等字更是与颜书《多宝塔碑》中字一个模样。颜氏书法由褚而上溯魏晋,从这裏可透消息。(夏昌谦)
隋朝虽然年祚不长,但开国后二十年的稳定局面爲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誌》《啓法寺碑》等,这些在书法史上都享有盛誉。《张通妻陶贵墓誌》即同一时期作品。
墓誌整体布局横竪成行,界之以格。界格上下略长,左右稍窄。字与字之间稍微疏松,但由于界格的作用,非但不显松散,观之反觉爽朗。用笔方圆兼用,竪、竪鈎,长撇的起笔较重,藏锋居多,横画起笔侧入、裹锋运行,回锋收笔,笔画波折微小,较爲平直。竪鈎、弯鈎写得劲拔有力度,凡转折处有稜有角,纵观通篇文字的用笔,觉其顿、挫分明,运笔全力以赴,骨力劲峭,且有魏隷之遗意。结字取纵势。作者虽注意了穿揷,避就然不免白璧微瑕之嫌,比如第十行的“电影”二字,雷字的第一笔短横与第三笔“一”间距过密,与其它笔画间距相比,显得比例失调;“影”字的“景”旁,上疏下促,右侧三短撇安排松散,用笔也有欠佳之处;第十四行的“还”字的“辶”的长捺写得失势,正所谓毫髮死生,一捺不得势,整个字也显得呆滞乏韵趣。
平心而论此石骨力峭拔是其所长,然结体稍逊,而寒俭少蕴藉是其疵瑕。但此石毕竟是唐楷之先声,不成熟处在所难免,况此石与唐朝大书家欧阳询之书风不无暗合之处,亦当爲书学界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