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453页(1856字)

【简介】:

唐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欧阳询书。正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据王昶《金石萃编》:“碑高七尺四寸,宽三尺六寸。”在陕西麟游。传世宋搨尙多,以明驸李琪藏北宋搨本爲最,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宋释居简《北磵集》:“贞观初,欧、虞、褚、薛以王佐才弄翰,追配二王,谨严瘦劲,欧阳绝出,流落天壤间者何限,独《化度寺记》、《醴泉铭》最爲珍玩。习之者往往失其韵致,但贵端庄如木偶死于活处,鲜不爲吏牍之归,假刻误人,人亦罕识。”

元虞集题:“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着者也。余谓欧公当爲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悖,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爲金丹之供?”

明汪砢玉《珊瑚网》:“欧阳率更书,米海岳称其眞到内史,石刻惟《醴泉铭》、《化度寺》二碑特妙。”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爲合尔。”明陈继儒《眉公全集》:“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淸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淸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欧阳信本《化度》、《九成》二碑,犹是学王书,转折皆圆。”淸翁方纲《复初斋文集》:“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爲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与?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範围诸家,程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爲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爲性情,而以方整之笔爲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祗篆隷,观斯铭者,必知此义然后爲得耳。”

淸蒋衡《拙存堂题跋》:“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其杰作,……其结构精严,纵横跌蕩。”

【赏析】:

说到欧阳信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和影响,自古至今能与之相较的,不过数人而已。大凡中唐以后千余年来,凡习书而不学欧的大约极少。即便在当代中国,也可算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而《九成宫醴泉铭》正是欧书中最爲着名的代表作品。

此碑刻于唐太宗贞观六年,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此碑写得静穆安详、神淸气爽。笔法瘦硬遒劲,结字雍容婉丽,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浑朴之内。法度森严,雅俗共赏。从此碑入手,上追魏、晋、南朝,下窥唐、宋诸家均可无碍,所以历来公推爲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範。

此碑还有一个极爲重要的特点,便是法兼南北,融爲一体。旣有南朝之淸雅秀丽,又有北碑之遒劲雄强。刚柔相济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我国的书法艺术,自北朝时期“南书北渐”,开始出现南北书风融合。至隋代统一中国,书风融合则成大势,书学思想也从崇尙意韵转向追求确立新的法度,终于开创了我国书法史上的全盛时期—唐代书法。欧阳询正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代表人物。他虽列爲唐四家,实际上他身历三朝,主要活动于隋代。唐代诸家中最具隋碑风格的当推他了。对他的书风,论者多云其效法王羲之。其实他从北碑中吸取了大量营养,而一扫齐梁秀媚萎靡之风,所以他能旣得北朝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朝文质彬彬、风姿秀雅之韵。形成他骨硬肉丰、俭劲平和、刚而不狠、健而不犷的独特风格。

然而此碑之中亦有过于规整紧峭而失于寒俭,或过于峻利而少温秀之处,多爲刻工不精之过。学者亦不可不知。

此碑声名早着,但捶搨过多,损坏严重。宋以后又经开凿,点画加肥,颇多失眞,已非本来面目。学者当选宋搨爲佳。

上一篇:房彦谦碑 下一篇:虞恭公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