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13页(1742字)

【简介】:

亦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立。李邕撰并书。行书。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据《金石萃编》:“碑高丈七寸八、宽五尺三寸八。”额面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北宋以前搨本“若冥搜想”之“搜”字尙未挖讹,传世以苏州博物馆藏北宋搨本爲最精。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宋黄庭坚《山谷集》:“字势豪逸,眞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其鈎磔波撇,虽不能复寻览,其神情流放天眞烂漫,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又“米元章评其书如乍富小民,屈强生疏,此语殊未当。”明陈继儒跋:“董思白尝语余曰:碑版文以李爲宗则方正而有姿韵,信然”。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是碑笔势雄健,在《云麾》之上。刻字亦出于公手,大凡李公书言黄鹤仙、伏灵芝、元省已者,皆託名也。”淸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李北海《云麾碑》横逸已极,弊在太偏。”又,“李北海书以力胜,《麓山寺碑》尤其得意者。”淸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云麾》颇嫌多轻侻处,惟此碑沉着劲栗,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爲可贵。碑阴字肃穆劲实,与《李秀碑》近。”淸杨宾《大瓢偶笔》:“李泰和书如《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岳麓寺》皆极轻佻,欹侧殊不可耐。唯《大照禅师碑》、《戒坛碑》端淳沉着,与诸碑不同,《李秀碑》亦可。”淸张廷济《淸仪阁题跋》:“《麓山寺碑》笔势雄厚,爲世所重,复刻致多板滞可厌。”淸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北海之《云麾》以锋頴取势,以妍妙取胜。”淸杨守敬《学书迩言》:“《麓山寺碑》,用笔结体在二碑之间,董香光所谓右军如,北海如象者,最有微契。”

【赏析】:

《麓山寺碑》笔力苍健雄厚,结体开张,中宫紧收。所以就单字而言,每个字的笔划都似有向外扩张的力量。《庚子消夏记》评曰:“《岳麓碑》虽已残剥,然其锋頴尙凌厉不可一世。”显然其锋頴凌厉之势,正是由于笔划伸展、开张的缘故。《麓山寺碑》从王羲之欹侧一路出,不以平和取胜,而以险峭爲势,是其特色。所以刘熙载在《艺槪》中称:“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拟之。,,又说:“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爲,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可见学习李北海的行书,旣要注意雄肆拗峭,又要防止造作和轻佻。要之能悟通“其流动中藏稳密”是爲关键。

《麓山寺碑》宋时已经漶漫风蚀,加上捶搨和洗碑,剔挖之事在所难免,因此如今宋搨善本已成爲稀世之珍。鑒别时,凡从“壬子朔”到“赞曰”三十二字,以及“举”字后十九字未损者,称爲“黄鹤本”。若以上所举各字已损者叫作“英英披雾本”。到了淸朝“英英”以下各字剥落,称爲“大唐开元本”。

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从此,打破了篆、隷、楷入碑,而行书莫入的局面。当行书一进入碑刻领域,便以其流畅洒脱之势,活泼多变之态爲人们所欢迎。但眞正以行书入碑,并以行书名世的是李邕。

李邕一生勤于临池,留下许多书迹。他不但亲自撰文,亲笔书丹,而且亲手刻字,眞是多才多艺。据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通之多,是唐代多产书法家之一。

《岳麓寺碑》是李邕继《李思训碑》之后的又一行书杰作。两通碑虽同爲行书,书写时间仅相隔十年,但风格有别,表现出书者的风格多样性。用笔博採锺(繇)王(羲之),意参虞(世南)欧(阳询),兼及北碑。方圆兼施,而以方折挺劲爲主,峻峭而又凝重。落笔坚实,首尾圆合。结字大胆欹侧,险中取胜。错落参差,奇崛多变。或正或斜,或伸或缩,或静或动,或疏或密,呈现出生动多姿,跌宕有致的意趣。行中有楷,楷中有行,和谐自然,天衣无缝。从这裏,我们可以看出大家之风度气魄,不拘束,不退让,雄强外露,光彩照人。

上一篇:端州石室记 下一篇:法华寺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