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宅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96页(2297字)
【简介】:
宋·李建中。此帖係晚年手笔。行书。纸本。30.3×24.2cm。《珊瑚网书跋》、《式古堂书画滙考》、《大观录》等书着录。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三),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集评】:
明刘日昇诗跋:“锺王书法久寂寞,群议纷纷迷后学。西台遗迹世应稀,见此令人重惊愕。”淸吴其贞《书画记》:“笔划庄严,沉着,古雅,盖得汉唐隷书遗意,所以宋代名流皆推重之。而‘建中,二字合之爲一,竟似花押无异也。”
【赏析】:
《贵宅帖》的质朴,使人感到作者所有的操作—运动都仅仅是增添了线条的份量感,而不像别的作品,操作中有些成份总好像是爲了增添点儿潇洒、妩媚,或者是别的什么。《贵宅帖》的操作并不复杂,但有些笔画却表现出作者对线条内部运动丰富性的极好理解。如某些点和捺。
字结构力求平稳,但并不匀称—几乎每一字中都存在破坏匀称的细节。如“贵”字贝部横线意外的倾斜、“宅”字右上角折笔后偏小的出锋,“诸”字中部略大的空白,等等。这种一以贯之的不匀称使作品获得一个统领所有字结构的构成特徵。这些细节也给作品带来一种“倔味”—不近流俗,不讨好观赏者,诸如此类。这是一种强硬,但不大肆声张的个性。它不喧闹,不去主动刺激接受者,可是你一旦深入到作品中,则不能不被它的固执和背离常情而折服—它绝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美感。
各行联贯性极强。字结构外廓多呈方形或多边形,与稜角分明的笔触相谐调。各字相邻的边廓像是调整过,彼此贴近,形状亦默契,于是作品坚实如累城。行轴线也是朴素的,近于垂线,但由于各字并非垂向布置,同时各字紧密承应,因此而带来轴线的微妙波动。—它像是一位渊深朴讷的学者向你投来的一瞥,底处透出灵秀。
与《土母帖》相比,《贵宅帖》相对而言似乎更爲写意精到。这倒不是简单地在两者间强分轩轾,而是由于《贵宅帖》在用笔的强劲、结构的寓巧于拙方面;堪称是西台的又一件登峰造极之作。
建中字求丰肥,这只要把他与宋初的林和靖、范仲淹、欧阳修诸家作一比较即可窥出:他以粗笔钝墨,着力追求一种笨拙的、着实的、浑厚华滋的线条感觉。自然,肥则易癡;连苏东坡的丰腴,还给后人讥爲“墨猪”:那么,李西台的这种丰肥是否爲后人所理解?换言之,后人是否以他的字肥视爲“墨猪”加以贬斥?
我们只要看看黄庭坚的评论;在宋代书家中,黄庭坚在理论上是最活跃的一位,而且卓见丛出,精识屡现:
“(李西台)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淸秀者也。建中如讲僧参禅,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律。”
——见《山谷题跋》肥而不剩肉,指肥中有骨也。这正是“字中有笔”的同义。那么很明显,黄山谷认爲李建中的肥只是表面现象。而肥之中的紥实的用笔动作,才是其书法之眞谛。而这种眞谛,我以爲在李氏诸帖中以《贵宅帖》最爲典型。
首先,《贵宅帖》字形讲究压缩,极少出现长线条的使转笔划:这就使他用笔时可以较多地使用提按技巧。在书法用笔诸动作中,提按动作是最富于节奏感又最有弹性的技巧之一。恰到好处地运用它,往往可以在点、线之中造成许多轻重有序的尖笔,这些尖笔存在于李建中的浓墨之中,犹如一个个骨骼,撑起了线条的重量,保证了线条的力度,使之不会沦于肥软。应该说,这种以强调提按动作,配合压缩紧凑的字形结构,再渗以浓重的墨趣,在李建中的笔下是被运用得炉火纯靑的。
当然,依靠提按而形成的尖笔,用得不好易出抛筋露骨之嫌。除了用浓墨之外,李建中还喜用秃笔。秃笔者,倒锋也;锋旣不尖,则即使爲尖笔,也只是尖而不尖,露中有藏。使线条钝而不滞,此外,内向的接近于章草的结构,也爲体现这种线条效果带来很大好处,如第二行“服”字,第四行“事”字等等,在此中,是可以窥出李氏用心之良苦的。
以提按代使转,还可以从李建中的一些笔划处理中找到端倪。他时常以点代线,把长线缩短,短线写成点以增强其力度,避免软弱。他一定是考虑到浓墨易滞的问题,因此刻意迴避,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这种刻意是成功的。
从《贵宅帖》的种种探索中,我们似乎窥出了李建中书法的取法。他有许多字的处理与追求,我以爲与汉简的处理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通之处。汉隷对于秦篆的开拓,也正是大量以提按代使转笔法;而在汉隷中,又以竹木简牍保存墨迹而呈现出最爲明显的痕迹。当然,与李建中相比,两者还很难同日而语;简牍的重提按是出于实用方便的需要,而李建中的重提按则出于艺术风格的需要。他有用浓墨尙丰腴这一限制,而汉简却没有;但尽管这些差别,我仍然认爲李建中的取法中具有这些因素在内。他尽管未必能看得到汉简,但或许他能看到一些汉人墨迹;再退一步说,或许他是从隷书解散篆体的书法发展中寻到了领悟的契机。
这是一种粗拙而又精巧、大智若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