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760页(758字)

【简介】:

宋·朱熹书。纸本,行草书。33.5×45.3cm。《石渠宝笈续编》着录。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十三)。

【集评】:

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小行书极精工。”

【赏析】:

万事万物皆有节奏,书法的节奏犹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具有无比丰富美妙的境界。古典歌中,人们常常赞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爲这描写出了音调起伏变化的细腻感受。大声可以石破天惊,迴蕩突兀;小声宜于幽咽泉流,转折兰笑。书法中大形与小形的动静变化,同样具有如此特徵。朱熹此帖无疑属于“小声”的范畴。整体篇章无大起大落的动势,行行分明,甚至有些整饰,然而在字与字之间,却充满了运笔的节奏感—急速风发,顿挫曲挠,虚处飞白引带,实笔老到争折,在无意求工中得到了自然的发挥。朱熹的笔法中有颜鲁公的遗意,这在宋代可以说是个普遍的现象。”但他的用笔似乎没有颜书那样圆浑,却在劲利中保持了颜书飞流直下的节奏。这种节奏感的获得,一是需要熟练的运笔技巧,二是需要在书写过程中有豁达顺畅的心怀。如果也用《琵琶行》中的诗句来形容的话:“轻拢慢撚抹复挑”,犹如笔法,“弦弦掩抑声声思”则是寄情。

前人有云,朱熹的字,有“道义精华之气,浑浑灏灏,自理窟中流出”,如此评论,未免太将朱夫子看成道学气味十足了。如果作书也字字从“理窟”中流出的话,必将是索然无生气的,好在此帖是朱夫子的手札,平易之中恰有缕缕人情味在。

上一篇:朱熹 下一篇:城南唱和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