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水诗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849页(917字)

【简介】:

元·陆居仁书于明洪武四年(1371)。纸本。草书。28.2×130.7cm。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着录。刊于《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二),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六)。

【赏析】:

这是一件精彩的草书佳作。开篇落笔并不放纵,徐起缓行,如春风吹绉池水,乍泛微波。随着情的递进,从第三行开始笔速逐渐加快,增加了鈎连牵引的笔势转入写意,全卷也由此渐入佳境。其用笔锋利铦锐而圆活使转无不如意,笔端诡谲豪放却不狂怪怒张,飘逸而不流滑,线条或纤细如蝉翼蝶翅。由于纯熟的中锋使转不露圭角,始终保持点画线条的力感和厚度。笔下时留时放,时擒时纵,时开时合,流走畅达而又悠然容与。书家是善用墨色的高手,以丰富多变的墨色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浓淡相间,枯润相济,如意挥洒,时以渴笔曳出飞白枯槎架险而字的体骨尙存。燥生险,涩生辣,如枯藤盘曲倒挂于悬崖绝壁之上。或出以笔断意连的线条,如烟云飘渺更耐人咀嚼玩味,颇有不食烟火的味道。或可透出元末隐士不仕朝廷淸高独处的心境。结构上更见匠心。时而恰到好处地将竪画(如“泽”、“神”)作极度夸张,使一字独占四、五个字的位置。由于来得自然,如歌唱中适当增加音符时値并无拖沓累赘之嫌。眞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不爲法缚。这样富有浪漫主义抒情意味的艺术处理使读者的目光,在万奔腾般密不透风线条急遽跃动的节奏和旋律中,转移到另外一种畅快舒展的境界中,从视觉和心律上得到一种特殊的愉悦美感。

由于元代复古风潮的影响,陆居仁也把艺术追求的视点落到晋唐。反复观赏这件草书作品,不难体察出右军《十七帖》的迹象,游弋着怀素《论书帖》、《自叙帖》的影子,而鲜于枢,康里巙巙等时贤的濡染则使作品打上了时代的印记。苛求一下,虽爲杰作也有不尽可人之处。如令人棘手的“波涛汹涌沧海”六个字排列在一行,三点水旁的处理有雷同之嫌。陆居仁没有显赫的声名,但他的艺术成就提醒我们再编写中国书法史时应爲这位书家补上一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