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轴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087页(890字)

【简介】:

淸·傅山书于淸康熙二十二年(1683),时年七十七岁。花绫本,凡三行。共三十七字。178×51cm。广州美术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赏析】:

作爲代表傅山书法成就的还是他的草书。在草书中,反映出传山反阁体束缚的异端书学情緖尤爲强烈。这幅草书爲公元一六八三年所作,当时他七十七岁,是傅山晚年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关于傅山的草书,赵彦偁有过一段评语:“靑主书笔力雄奇宕逸,咄咄逼人,余尝谓顺康间名书以王孟津(王铎)爲第一,今览靑主书,庶可爲配,且欲过之。”虽然王铎的书法也“笔力雄奇宕逸,咄咄逼人”,当赵看到傅山的草书后,认爲这一特徵比王铎还要明显,这说到点子上了。傅山的草书使人更能看到的是一种爲摆脱僵化敎义压制的爆发力,从而一扫阁体的桎梏。傅山书法学锺、王、颜眞卿,而到了晚年却博取衆长,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特有的书法风格。其实,说到底,行草书的用笔向有内擫和外拓二大派别,前以王羲之爲代表,后以王献之爲代表,内擫含蓄,外拓豪放。对由含蓄而滑入拘谨的明淸书坛来说,有逆反心理的书家自然更多的是採用外拓法,傅山草书则是其中很典型的例子,也可以说,他书法风格的形成也即是无所顾忌地发挥外拓法,而且将一些牵丝也处理成了线条的结果,因此,一看他的作品,就顿觉线条萦迴曲折,放纵直下如百年枯藤。但传山的线条是建立在点画扎实的基础上的,故虽一挥而下,而没有流滑的弊端,反而更爲雄浑淸劲。况且,傅山草书的结体更是顺着线条的运转而成。所以,不事雕饰,任其自然,于倾斜中更见奇特,与规範入秀媚的阁体书法相较,更体现了传山对“丑”的、“拙”的、“支离”的、“眞率”的美学思想的追求。正由于这些特点,所以,傅山的书法总给人一种超世拔俗和孤傲的感染力。他同时代的思想家对之也颇爲倾折,如顾炎武即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靑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