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七言联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158页(1210字)

【简介】:

淸·郑燮书于乾隆癸未(1763)。纸本。行书。凡上下联,正文十四字,款八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

【赏析】:

同金农一样,郑燮也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书家。他公然申明自己的书法是“不在寻常蹊径”的“震电惊雷之字”。淸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说:郑燮的书法“隷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这幅用行楷书写的七言对联“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正鲜明地表现出了他所独创的“六分半书”的艺术特色。

首先从笔法上看:在圆转连绵的行楷笔画中,渗入了浓厚的隷书笔意(如“正”字的横画、“固”字中的“古”等),揉进了相当的草书笔法(如“完”字的末笔、“铸”字的右半边、“含”字的上一半等);将用笔方法多样的眞、行、隷、草等几种不同书体融会贯通,变化出“兼衆妙之长”的新面目—“板桥体”。在他的这幅对联中,有的笔画“以圆驭方”、古拙率眞,近似《瘗鹤铭》;有些笔画似“长枪大”、“横裏有刀”,又近于黄山谷(如“存”字的长撇、“金”字的撇捺等);还有些笔画“以画法行之”,运用了画兰竹的笔法(如“铸”字中左边的长撇、“若”字的一撇等);大大增强了这件书作的笔墨趣和金石味。这是板桥书的“怪”处,也是它的可爱处、创新处。

其次,其结字方法亦别具一格:它让正者仍正(如“固”、“正”等),斜者更斜(如“存”、“若”等);长者仍长(如“浑”、“完”等),扁者更扁(如“陶”、“弘”等);散者仍散(如“璞”、“弘”等),聚者更聚(如“含”、“铸”等)。纵览全篇,笔画粗粗细细,轻轻重重,方方圆圆;字形大大小小,正正斜斜,散散聚聚;布白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挥洒自然;富于非凡的神采和隽永的韵味。

这种劲挺洒脱的“六分半书”,博得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赞:“满目风物斜更好”、“板桥写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未识顽仙郑板桥,……别开临池路一条”。连晚淸大书家何绍基也认爲“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爲别趣。”这裏所谓的“别趣”即是一种“眞趣”。板桥书法外拙内秀,是以“眞气、眞意、眞趣”爲其内涵的;这正是郑燮愤世嫉俗的情緖和傲岸不驯的性格在艺术上的某种反映。

郑燮的这种“震电惊雷之字”,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当时书坛,给风行一时的“馆阁体”以有力冲击。虽然狂怪是其短处,而古朴自然、雅俗共却使它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郑燮同金农各自创造出一种亦楷亦隷的新书体,开拓出一条碑帖结合的新道路;他们都不愧爲淸代书法变革的先驱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