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临唐宋人书屏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209页(1106字)

【简介】:

淸·伊秉绶书于嘉庆十一年(1806)。纸本。行书。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二十八字。171.8×39.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赏析】:

伊秉绶是淸代以隷书享誉的碑学大师,他的行草书往往只能在其款跋中微见端倪。而单以行草成章,并且以四屏巨製问世,实是罕见,因此,此《节临唐宋人书屏》是研究欣伊氏行草书的极爲珍贵的资料。

纵观此四屏行草书,无论从笔法到结体,都堂而皇之地登入鲁公之室,颜眞卿的凝炼稳重、宽博舒展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时而掺入横向舒展的隷意和流走的篆笔,于沉稳之中又见洒脱的笔致,断而不离,和而不流,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而且,伊氏似乎并不注重四屏的风格统一,而热衷于变化,于四屏不同的特点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似乎信手书来,各不相干,但又四屏俨然一体,又是此书屏的一大特点。

第一屏行楷书,实以楷体爲主,工稳齐整,端庄大方,颇有首章认眞讲究,徐徐道来的“开篇”之意。横竪笔画如钢打铁铸,强韧而有弹性;转折则漫不经心地一笔带过,随意自然;再加上少数的游丝回环萦线,于沉稳之中颇见流走的笔意。第二屏则俨然草书,与前屏楷体形成鲜明的对照。似乎异峰陡起,又似乎峰回路转,忽见飞瀑直泻,山泉狂涌,顿时展现一个新的天地。然而,伊的草书不以连贯流走取胜,而是以断爲主,断中见连。苏东坡曾说“草书难于严重”,伊氏草书确实达到了如此境界。第三、四屏又似乎来一个折衷,行、草书相杂,时而又嵌入几个楷体。楷草对比,大起大落,而又和谐委婉,无丝毫突兀之感,充分表现出其驾驭全局、谋篇布章的本领,很有唐颜眞卿《裴将军》的风格遗意。

淸代前期的行草书大都是以二王爲底,赵孟頫、董其昌柔媚书风的延续,傅山的“四毋”和阮元的“北碑南帖”针贬时弊,震聋发聩的改革呼喊,在邓石如、伊秉绶等碑学大师的艺术创新中得以实现。伊氏此四屏可谓基于这种艺术创新的代表作,其一扫南派的传统风格,独闢蹊径,同样把金石碑学参入行草书之中。篆隷笔法的大胆运用,表现出“拙、支离、率眞、丑”的新特点,把行草书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更高层次。因此,伊秉绶的行草书没有传统帖学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美韵,更多的倒是“枯藤老树昏鸦”的苍茫幽远的意境。“悬厓谓雨驰荒藓”、“觑破天眞关道眼”之评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伊氏书法创新的机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