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36页(1138字)

甘旸(生卒年不详),明代万曆年间着名篆刻家。字旭、旭父,号寅东,秣陵(今南京)人。以铁笔隐居于鷄笼山下(今南京鷄鸣寺一带),精于篆刻,尤癖秦汉印,“不求售,而索篆者屦满,胸中故富于篆,提刀复踌躇,视止行迟,勒一画,辄一叫,快绝!”(许令典《甘氏印集叙》)尝自云:“余世家居秣陵,自大父相传而下,先后相承,皆好古者,及先人曁伯考宦游海内,又殚心求索,仅得古印章若干计,而余又性癖,喜欢篆隷六书。嗜镌锼,每有佳处,辄勒之金石,乃谬谓古人之不多让也。”万曆二十四年(1596),甘旸刊行了自己摹刻的集古印谱—《甘氏印正》。徐火通曾在甘旭《印正》序中说:秣陵甘旭,自大父廷评公,博物好古,多蓄秦汉金玉,虽间有散逸,而存在尙伙。旭复工于六书,精于鑒赏,暇日取其先世所存印章,较今坊肆所翻者,多有舛错,于是手勒金石历七年,得印一千七百有奇,名曰《印正》,行之于世。可见甘旸不仅在秦汉印中下了七年的大功夫,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摹古本领,而且由于他对传统态度严肃,也对矫正时弊,端正印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甘旸印作,在万曆年间代表了较爲正统的一派。“甘旸私印”爲其自用印,印风浑厚苍古,似密不透风,但却有空疏之意境,丝毫没有拥挤之感。“梁士升印”和“朱完之印”亦是两方仿汉之作,前者还多少留有宋、元人的趣味,后者则纯爲汉味。“之印”二字的处理与何震的手法如出一辙,刀法亦逼似之,尽管许令典在《甘氏印集叙》中说他“不优孟雪渔,而丰神不减。”但从这方印中,我们仍可窥及甘旸受到何震影响的痕迹。“吴鸣皋印”是朱文中的仿汉之作,线条挺劲,富有靑铜的铸造感,“骧之印”是朱文中的仿宋元之作,线条委婉洞达,情趣则另是一番滋味,显得淸新而流畅,明万曆中期,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兴起时间尙不算长,甘旸已有如此细朱文功力,实属不易了。从“印”字等篆写方法来看,甘旸显然也曾受到文彭一派的影响。

甘旸在刊行自己摹刻的《集古印谱》时,曾附有一篇有名的论印文字,曰《甘氏印正附说》、一名《印章集说》。《印章集说》中的六十七个条目,淸晰而凖确地爲印章艺术的专业术语作了诠释,因此对篆刻学的规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此项工作前无古人,所以称得是印学史上的一大突破。晚年有自己创作的印谱《甘氏印集》问世。可以这样说,甘旸在明代是一位在摹古和创作、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都很有成就的篆刻家。

上一篇:程远 下一篇: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