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韫玉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54页(1461字)
石韫玉(1756—1837),享年八十二岁。字执如、琢如,号琢堂。他很俭朴,平时粗服芒鞋,自称“芒鞋道人”。宅边植五柳树,并栽花种竹,所以他还有“竹堂”和“竹斋”的别号。他一生专心自学,晚号“独学老人”。苏州人,擅诗文书画琴棋,尤嗜篆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他曾在勒保军中参划军机,后任山东按察使。着有《独学庐诗文集》传世。
他的篆刻,承袭顾苓(云美)塔影园派风格。惜他刻的印章,传世甚罕。尙幸他的《古香林印稿》一册历刼不磨流传人间,始睹其全豹。
朱文“朴雅”印,是石韫玉的典型作品之一,他把“朴”字的二直,刻得笔挺,使全字稳健端庄,而将“木,,旁爆裂多处,给人以浑厚古朴的感觉。他将“雅”字、“牙”的上半部,向上一仰,将“佳”的头部向下一俯,这样一仰一俯,二个背部就偎依相粘在一起了。“牙”和“佳”合在一起,原是相背之形,造成章法上所忌的“二扇”现象。现在他运用前人未用过的巧妙方法来处理,便解决了二者不能融合的难题。这可能是他採择了苏东坡所说:“端庄杂流丽”的技巧呀!
圆朱文的边线,一般都刻得光洁工整,不断不缺,可是便造成“过工伤神”、“过工乏趣”。而他却能随手率意地把印的四条边,刻得有粗有细,有断有连,反而与篆文上浑厚古朴的调子统一了起来。字与四边的距离,他用上下紧、左右松的办法。并且不使“朴雅”二字之间逼紧,给予适当的空隙,使整个印章显得空旷舒畅。圆朱文最易刻得细弱无力,而这颗印,圆转处有如将钢丝硬扳而成的质感。圆能不弱,且力大无比,这是刻圆朱文的无上境界。
朱文“琢堂”印,他把“琢”字左下部虚了一大块,字便不稳了,他将右边的“豕,,字之尾拖长,而使整个“琢”字稳定不跌。“堂”字之下,虚了一大块,也太空了,他将“口”的上部也虚掉一小块,使“堂”字的胸部透了气,不塞了。并与下面的虚处相呼应。印边刻得较字细,并多残断,对比之下,突出了“琢堂”二字,给人粗壮和完整的美好形象。
白文“石韫玉印”,是一颗仿汉之作。吴门篆刻自文三桥、顾云美始,朱文悉从圆朱文出,白文则仿汉制。文徵明、文彭父子在用刀上,已採用切刀法治印。切刀法有“直切”、“圆切”二种。“直切”露锋而生辣,“圆切”藏锋而浑厚。文三桥的学生何雪渔、苏啸民得“直切”之秘,顾云美则效“圆切”爲主。石琢堂刻印,二法兼用。而刻朱文印,用“圆切”较多。刻白文印则用“直切”较多。这颗印是摹仿“顾苓之印”格调的。
白文“长相思”印,也是仿汉之作。看似平淡无奇,实爲作者苦思所成。章法上在塡满线条的印中,略示虚处。在篆字的方形结构上,每个“外角”和“内角”,都带有圆意。笔画刻得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左阳右阴。尤其印的边缘,刻得非常古朴,得苍茫查淼之趣。这种印边,并非后来碰坏所致。因爲这几颗引证的印,都是在他刻成时,便钤入《古香林印稿》上的,属于最初钤迹,所以这种古朴美好的形象,都是他刻意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