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72页(1364字)
王福庵(1880—1960)幼承庭训,酷嗜金石、书、刻,其篆刻成就尤高,可称集浙派之大成。始从秦汉入手,白文精究铸、凿之法,以两汉官私印爲归。朱文力追先秦古玺,下仿六朝遗制,兼及泉、布、瓴、甓之意趣,筑基至深。宋元以下,明淸诸家,尤于完白、攘翁、悲庵,多所借镜。至于西泠八家,更属根源所在,一脉相传,心摹手追,领悟深邃,无不得其神髓。印章自道、咸以来,赵次閑锯齿模式,日益僵化,浙派已入衰境。迨西泠印社问世,薪火复燃,创建诸君功不可没,而能继承浙派正统,今日仍爲海内外奉爲圭臬者,福庵一人而已。由于福庵艺术精湛,早岁已露头角,飮誉东南。二十年代应北京政府之聘,任职印铸局。燕都人文荟萃,冠盖云集,鑒赏家、学者多精书刻之道,对其作品无任钦迟。又因重其金石学识渊博,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聘其爲该院古物陈列所委员,饱览淸宫所藏书画、铜器、印章、金石搨本,并参与鑒定,辩析眞僞,遂得默识强记,取精用宏,获益匪浅。同时书刻境界亦自更上一层。三十年代,政府南迁,随至金陵,仍任印铸局技正。福庵人品高洁,淡泊明志,无意宦海,一九三〇年初春曾刻“秋月春风等閑度”白
文一印(图一),跋文:“余服官白下,非我之志,年复一年,苦被束缚,直如浔阳女儿老大徒伤,因作此印以誌恨。”此时挂冠之念已萌。迨至秋后,毅然退隐上海,鬻书、印以自给。是时福庵正当知命之年,製印已臻炉火纯靑佳境,字不分大
小,文无论朱白,均能得心应手,斐然可观。即以上印而论,章法安排从容巧当,于茂密处见其灵动,严谨间显其潇洒。刀法滞涩不滑,苍浑圆润,与早期“琅琊王禔”(图二)一印,同出汉官印,而其特点在于用浙派切刀能不露痕轨,力纠锯齿
恶习。格高气醇,自成风貌,起八家于地下,当亦首肯。日僞时期,上海沦爲孤岛,福庵高自标置,徒以篆刻见志,所作细朱文苏东坡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图三)巨印,秀劲蕴藉,神閑意静,眞有洛神临波之致。福庵宋文铁线篆,向执印坛牛耳,此印堪称绝唱。汪僞粉墨登场,汉奸相庆弹冠,其中固不乏深知福庵书刻之能者,有某要员亲自上门,许以厚禄,邀赴南京重爲冯妇,然遭其坚拒,愤慨之余,特作细朱文“山鷄自爱其羽”(图四)印,此羽
爲民族气节之羽,此羽爲志士忠贞之羽,不计工拙,而颇负端庄肃穆,刚正不阿之气。一九四九年后,福庵出任浙江文史馆馆员、土海国画院画师。一九六三年三月在沪逝世,享年八十一岁。遗嘱将其藏书、碑帖、印章、墨迹等全部捐献国家。生平着作有《麋砚斋印存》、《福庵藏印》、《说文部属检异》、《作篆通假》等行世。综其毕生书、刻作品,数逾万计,流传甚广,远及海外,深爲藏家宝爱。及门弟子能名世者,有顿立夫、韩登安、吴朴堂等,而私淑瓣香者,比比皆是,影响印坛,至深且巨,堪称浙派功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