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非货币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230页(680字)
黄金不再充当一般等价物,而由货币商品还原为普通商品。黄金非货币化是货币形态发展的必然。以金为货币材料如同其他货币金属一样,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与发展,由金、银来承担。直到19世纪初期,由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度,黄金开始被广泛地作为货币商品。但就在黄金货币化的同时,其非货币化已经开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纯粹金属铸币的流通是不可能的,生产的扩大和商品流通的增大速度将远远超过黄金产量的增长速度。而黄金产量要受资源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一种货币材料不适应流通对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要求时,必须被其他材料所代替。黄金充当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大,在材料的生产上要投入大量社会劳动,使整个社会承担巨额的纯粹流通费。黄金由一般等价物还原为一般商品可以满足全社会对黄金本身作为金属的需要。在商品交换中,由于流通而磨损的重量不足的铸币,继续按铸币标明的价值流通,从而产生了用价值符号代替金币流通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1929年~1933年以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实行了纸币流通制度,使黄金非货币化进程大大加速。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第五次临时委员会会议,决定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取消关于成员国须用黄金向基金组织认缴一部分份额的规定,并将基金组织持有黄金总额的1/6(25003盎司)在4年中逐月拍卖。至此,黄金与货币脱钩,失去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黄金已经非货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