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上海的钱庄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45页(632字)

中国近代上海的一种信用机构。从银钱兑换业务发展而来。银钱兑换最初多由商店兼营,上海过去即有“钱米店”、“钱布店”之称,以后逐渐发展,乃有专营银钱兑换和办理存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钱庄出现。上海早在清乾隆年间已有钱业公所的组织,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行业。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到嘉庆元年(1796年)的二十一年间,承办钱业公所事务的钱庄就有106家之多。上海开埠以后,钱庄利用外国银行的拆款和票号的贷款扩大业务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钱庄签发的庄票也曾成为洋行推销洋货、搜购土产的信用工具。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有钱庄105家,以后历经多次金融风潮,兴衰升降,但在本国银行兴起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在金融市场上控制着“洋厘”和“银拆”两大行市而拥有较大的金融势力,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洋厘”、“银拆”不复存在。1935年,钱庄业长期主宰票据清算的“汇划制度”又遭到废除,上海钱庄减少到46家。抗日战争期间,上海租界投机之风盛行,钱庄又畸形发展,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多达229家。战争结束,经过重新登记和日益加剧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打击,钱庄的实力极度削弱,至解放前夕,尚存80家钱庄,其全部存款折合黄金仅值287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利用、限制、改造方针的指导下,尚未停业的钱庄经过联营、联管等步骤,于1952年12月与其他私营金融业一起合并组成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上一篇:伪华兴商业银行 下一篇:福源钱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