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市场分割利率结构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30页(1342字)

亦称“压力避免利率结构理论”。R.I·罗宾逊等人提出的一种利率理论。罗宾逊的市场分割利率结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金融市场、财富的累积与分配》一书中。

市场分割利率结构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极小化者。罗宾逊认为,风险极小化者比较偏好到期日而不注意利率的高低,他们所感兴趣的是那些期望期间等于他们持有期间的证券。例如,投资者有两年的持有期间,他将持有二年期的长期证券,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期望较多的报酬,也因为他确信超两年期的债券将无法实现,从而会造成实际收入低于三年期的证券收入。故风险最小化者为避免可能发生的资本损失,不理会那些可能获得的较高资本收益。

市场分割利率结构理论最大特点是把市场分成长期和短期市场。从资金需求方看,需要短期资金的投资者发行短期证券,需要长期资金的投资者发行长期证券,这些长短期证券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因为短期市场、长期证券市场是彼此分割的,而从资金供给方来看,债券市场由期限所分割,而市场参加者有很强的期限偏好,资金来源于存款的商业银行偏好短期借贷,资金来源于长期基金的人寿保险公司偏好于长期借贷,不同性质资金来源使不同的金融机构限制在特定的期限内进行借贷,长短期利率分别由长短期资金市场中的可贷资金供求决定,而不是由利率的预期所决定的。按照市场分割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取决于市场对未来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期,也不取决于流动性报酬的结构,而是取决于长短期资金市场的状况。如果短期资金缺乏,长期资金充裕,则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反之,则反是。

市场分割利率结构论这一观点是难以被人们认可的。一般而论,利率的期限结构很大程度上要受人们对未来市场利率预期的影响,此外,还受流动性报酬大小的影响,偏好短期借贷的商业银行,如果得到一种足以抵消贷出长期贷款的风险“流动性”贴水后,总是情愿从事长期贷款,使长期贷款利率不等于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这一理论极端强调了市场不完全造成的市场分割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利率预期和流动性报酬因素的作用。就这一理论本身而言,也存在两个明显的漏洞:①假设长短期市场完全没有替代关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随着金融的创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工具已使长短期借款融为一体。②它假设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最小化,风险最小化意味着报酬最低,这与投资者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相悖。

罗伯逊之后,F·莫迪格利安尼和史齐从预防损失和投机二分法来完善市场分割理论。他们认为,市场参与者比较偏好到期日的证券,这反映出他们想用它来消除利率的风险。对到期期间的偏好,银行侧重于短期,保险公司比较喜欢长期。但有两种情况会违反这种偏好,一是资产的期限太长,则由于未预期到的利率上升,在资产未到期前出售将受损失,一是资产期限太短,由于未预期到的利率降低使收入减少,投资者追求的风险最小化往往不能实现。他们认为,投资者一方面要透过预期来实现到期证券的收入;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投机来追求风险的回避和报酬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