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滞胀假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93页(2664字)

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同时并存经济状态的理论解释。滞胀在60年代后期开始在西方国家出现,1974~1975年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之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滞胀的出现,否定了现代凯恩斯主义者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需求方面也无法对滞胀作出解释。于是西方经济学家另辟蹊径,开始从其他角度研究滞胀问题。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其他一些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得滞胀理论较为丰富多彩。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保罗·A·萨缪尔森、瓦尔特、海勒、阿尔文·汉森、詹姆斯·托宾等人对滞胀的成因提出了四种解释,分别是:①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滞胀。认为在菲利普斯曲线横轴以上部分,本来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在并存的同时存在替换关系。②微观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引致滞胀。如海勒认为,70年代世界性石油、农产品等原料短缺,价格猛涨和生产成本提高,推进了通货膨胀;同时,因成本上升,产品销路减少,最终导致生产紧缩,失业增加。③政府庞大的福利开支引起滞胀。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福利支出不同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它一方面增大了社会总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失业成本,使失业者不急于寻找工作,因而不能减少失业,甚至还会鼓励失业。④劳动市场的结构变化和该市场的不完全性引起滞胀。托宾在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一文中指出:由于劳动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市场常处于失衡状态,或者是劳动的过度供给(表现为失业);或者是劳动的过度需求(表现为职位空闲)。又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安全性,这两种失衡状态会同时存在。失业的存在会压低工资而使通货膨胀减缓;空位的存在又会促进工资上升而使通货膨胀加剧。但比较而言,失业对通货膨胀的压低作用,要小于空位促进工资上升的作用,于是加剧了通货膨胀。杜森贝在托宾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由于工会的垄断,工资有易增不易减的“刚性”,因而当空位存在时,工资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失业存在时却并不降低工资,减缓通货膨胀。这样,失业与空位并存转化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分析滞胀产生的原因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滞胀的政策主张。其核心是把微观经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补充手段来对付滞胀。主要内容有: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配合。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微观化,政府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③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相配合,避免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琼·罗宾逊等人主张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价格垄断等因素来说明滞胀成因,主要是:①“市场操纵”引致滞胀。卡尔多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三类部门:初级部门,即为工业活动提供必需的食品、燃料和基本原料;二级部门,即将原料加工成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三级部门,即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价格体系;初级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变动调节未来的生产和消费;工业部门的产品价格按成本加利润的原则来确定,它是一种“操纵”价格,利润幅度一旦确定,价格一般就不随销售量的变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动,换句话说,它对需求的变动不敏感,但对成本的变动却会做出迅速反应。如果初级部门产量增长与工业制造部门生产增长的比例失调,就有可能引发滞胀。初级部门失业的增加,初级品生产下降,需求减少并不能使工业部门产品价格下降;初级部门的工资上升,价格上升却能够推动这两个部门的工资一价格螺旋上升。②经济体系“不确定性”下高投资率引致滞胀。琼·罗宾逊认为,信用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了取得资金的便利,使他们的投资可以不受自有收入或财富的限制。他们可以通过投资控制经济资源在投资品和消费生产之间分配。当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投资率较高时,势必造成过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投资品生产,比较少的资源用于消费品的生产。由此导致物价上升,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由于需求不振而又导致经济趋于停滞。但是当有组织的劳动谈判力量足以维护工资相应提高时,又会造成工资一物价螺旋上升的局面,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和大量失业,于是出现滞胀局面。琼·罗宾逊批评托宾关于“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转化为停滞膨胀的理论,她认为把失业归咎于工人想找一个好的工作,而不是缺乏工作机会过于荒唐。在治理滞胀的政策主张方面,新剑桥学派认为应当把重点放在收入分配的调整方面,如采取累进税制、高额遗产税、赠与税等手段改变社会各阶段收入分配不均,同时也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造成投资率过高)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的收入政策(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理性预期学派否认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指出通货膨胀预期本身也会加剧通货膨胀,所以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不足为怪。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也建立了自己的滞胀理论。在供给学派看来,滞胀是由于忽视了供给造成的恶果:一方面是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政策人为膨胀社会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有效劳动力供给与资本供给不足造成的失业和生产下降。

面对种种诘难,凯恩斯学派的捍卫者认为滞胀完全可以用“凯恩斯的”术语来解释。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经济存在非自愿的未利用资源时,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而在总需求下降时将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减少。也就是说,总需求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在上述环境下才是对称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工资和价格对决定它们的那些因素的变化所作出的反应是非对称性的。凯恩斯认为,总需求的提高导致工资和价格的上涨,这是因为市场是在“弹性价格”下趋于上升;而总需求下降并不导致工资下降,而是导致就业下降,劳动市场是在“固定价格”下趋于下降。这种非对称性表明战后劳工力量加强,工资和价格运动趋于被移动的供求曲线之外的其他力量所支配。由于这种非对称性的存在有可能引发滞胀。但是,如果失业率增加的足够多,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反向关系可以继通货膨胀之后重新建立。

上一篇:信用扩张论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