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03页(1435字)
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强调的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直接影响。货币分析法的现代复兴始于20世纪J·米德50年代初期的《国际收支》一书,其后有H.G·约翰逊和R.A·蒙代尔60年代的着作。在60年代后期,许多文章对货币分析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迅速发展起了不断促进作用。其中,约翰逊在其1972年发表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一文被誉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货币分析法假定:①从长期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不影响实际产量。②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几个变量的稳定函数。③国内价格、利率和收入等变量都是外生的,不同国家的商品或金融资产价格维持在同一的水平上,即存在所谓“一价定律”;④由国际储备资产变化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减不会为货币当局的政策活动所冲销,来自货币市场的任何失衡都反映在国际储备收支上。根据以上假设,货币分析法采用简单数学模型表示其主要理论观点。因为货币需求(Md)是收入(Y)、价格(P)和利率(r)的稳定函数,即:
Md=f(Y,P,r)
一国的货币供给(Ms)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创造部分(D),这是通过银行体系所创造的信用。二是来自国外部分(R),这是经由国际收支所获得的盈余(国际储备)。
Ms=D+R
移项得:
R=Ms-D
假定在较长时期内,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MD=Ms
由此可得出货币分析法的最基本方程式:
R=Ma-D=MD-D
可见,国际收支是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和储备的流失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过度;国际收支顺差和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货币需求过度。从短期看,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反映在国际收支的储备项目变化上。在固定汇率制下,储备货币国只要遵守货币主义者所谓的“单一规则”,将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稳定在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的同一速率上,就能经常保持储备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不会发生储备的移动。在浮动汇率制下,没有储备转移情形,货币供给完全是在各国金融当局的控制下。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各自的货币供给的增长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否相等。如相等,汇率不变;如不相等,差距大的一国货币汇率下浮,差距小的一国货币汇率上浮,于是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
既然国际收支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货币现象,因而国际收支失衡就只能用货币政策来纠正。各种调节方法,如:贬值、关税、进口限额、外汇管制和减少支出的吸收政策等等,只有它们相对于货币需求减少了货币供给,或相对于货币供给增加了货币需求时,才可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货币分析法不仅对全面反映国际收支的储备项目作出分析,而且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分析也有贡献,这主要体现在波拉克模型和多恩布茨模型中。波拉克模型是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模型,它引入了时间变量,突出了货币自动调整机制的作用,使货币分析法的理论动态化。多恩布茨模型对一价定律和贬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贬值并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虽然贬值确实能引起国际收支顺差,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国民收支差额仍然由货币供给多少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