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资产选择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17页(1404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金融理论,论述经济主体如何对所投资的金融资产作最佳选择和组合,以平衡其风险而获取适当的预期收益。

该理论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战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和大量积累,经济主体必须对之进行选择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凯恩斯的在货币与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发展。1951年K.J·阿罗发表《社会选择与个人资产价值》着作,1958年J·托宾撰文《作为对付风险的行动的流动性偏好》,1959年H.M·柯维茨(Markowitz)出版《资产选择》,相继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成为该理论的倡导。后来又被许多人加以发展。现已成为家计、企业和金融机构如何运用其财富,如何进行投资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从分析方法上讲,现分为两派:一派是托宾和马柯维茨为代表的平均方差分析或二参数分析,另一派是阿罗和J·赫尔西弗莱所倡始的状态偏好分析。两相比较,前者理论更为简明实用。

托宾在其着作中以货币分析方式将马柯维茨的一般资产选择的观点加以发展,形成他的完全凯恩斯式的资产选择理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是阐释人们在保持货币和保持证券之间如何根据其流动偏好进行选择,而资产选择理论的所谓资产系指带有利息的金融证券,托宾认为,从事这些资产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收益的确定性和风险两个因素,其后确定保持多少,如何组合的支配原则。因为人们对未来的情况不可能有完全的预期,而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常是风险较大,收益率较低的资产则通常风险较小。故人们在支配资产时,不能只考虑收益而不顾风险,全部保持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也不能只图安全而忽视收益,全部保持收益率较低的资产。为求两者兼顾,他提出一个各种资产收益的平均值最大化的原则。但此原则在被不同的人运用时其选择的决定就不一定相同,有的人愿意冒风险,有的人要回避风险,而有的人则对风险抱无所谓的态度。就整个社会而言绝大多数人是属于回避风险的类型,故其资产选择理论也以这种类型的基础进行分析,以研究最适当的资产构成。

最适当的资产构成可从几个方面考察。第一是在安全资产与风险性资产之间的选择。安全资产的典型代表是货币(不考虑货币本身购买力的问题),但保有货币的收益为零。在货币与风险性资产之间的选择,大体上是如风险性资产的收益上升则保持货币的量缩小;反之则反是。第二是在两种风险性资产之间的选择,经考虑收益的期望值与风险的标准差二者的关系才能决定。收益的期望值即上述收益最大化的平均值,风险的标准差系以期望收益的方差之平方根来代表。此二者是选择偏好函数的两个参数,故托宾的理论又被称为二参数分析。根据这两参数可推算出两种风险性资产组合的若干轨迹,显示了可能供选择的有效范围。但要达到最适当的资产构成,还须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偏好所形成的无差异曲线与可能供选择的有效范围直线之切点。如果风险性资产不只两个而在两个以上,可能按它们的一定构成比率组成为单一的风险性资产,同样可以得出其最适当的资产构成。第三,假如在风险性资产之外还须选择一些安全资产,则两类资产各有其切点。在此情况下,风险性资产的选择就只取决于其收益的预期,然后分别地决定风险性资产的构成比率与安全资产的构成比率。这就是托宾所谓的分离理论。

上一篇:投资者期望理论 下一篇:资本市场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