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刘陶的反大钱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34页(1223字)

中国东汉刘陶提出的反对铸币贬值的思想。刘陶(?~公元185年)字子奇,曾任谏议大夫,后遭宦官陷害,冤死狱中。东汉后期,宦官勾结外戚专权,政治腐败,灾荒频仍,人民生活极苦。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有人上书说人民贫困是因为“货轻钱薄”,“宜改铸大钱”,实际是实行通货贬损政策。刘陶深感经济之衰败,人民之贫困不是货币可以救助的,便上书反对改铸大钱。他说:“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乎民饥。夫养生之道,先食后民(货),是以先王观象育物,敬授民时,使男不逋亩,女不下机。故君臣之道行,王路之教通。由是言之,食者、乃有国之所宝,生民之至贵也。窃见比年以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盐之事,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盖百姓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后汉书·刘陶传》)在这里,刘陶强调了谷重于钱、农重于商、先食后货的古训。尖锐地指出了首要之务是解决民食问题,而不是货币的轻重问题。由于灾害频繁,农桑不获,百姓急需是“朝夕之餐”,忧虑的是“靡盐之事”。两者相较,民食问题大于货币问题,必须抓紧农桑,铸钱无补于饥寒,无救于民事。刘陶的眼光很敏锐,在经济遭到极度破坏,百姓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刘陶的这一主张也许是上策。所以他发出了“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的感叹。他还进一步批评了铸造大钱不是振救农业的根本办法。他说:“议者不达农植之本,多言铸冶之便,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国利将尽,取者争竞,造铸之端,于是乎生。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士,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百姓不劳而足。……欲铸钱齐货以救其敝,此犹养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水木本鱼鸟之所生也,用之不时,必至焦烂。顾陛下宽锲薄之禁,后冶铸之议。”若“八方分崩,中夏鱼溃,虽方尺之钱,何能有救。”(《后汉书·刘陶传》)他认为,放弃农本不抓却侈谈铸大钱,是利用眼前的机会做出的一种欺骗,以求国家利益,这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反而会促使铸钱事端的滋生。况且对钱的需求是无限度的,“万人铸之,一人夺之”,还不能满足一个人的贪欲,何况是一个人铸钱万人争夺,怎能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要解决社会问题,要想民殷财阜,根本的办法是“止役禁夺”,使百姓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否则,一旦国家分崩,那“方尺之钱”如何救得了时局?所以他要求桓帝“后冶铸之议”。对于货币的作用。刘陶还是肯定的。他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货币流通和经济的关系,犹如鱼和水、鸟和林的关系,但如运用不当,铸造大钱,有意实行铸币贬损政策,那么,既无补于破败的经济,又使货币流通必败更加混乱,这犹如沸水中养鱼,烈火上筑巢,也会贻害百姓。

上一篇:铸大钱论 下一篇:民入钱署铸钱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