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88页(368字)

又称国学、国子学。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言学以国子名,所谓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

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唐宋时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在南京、北京分设南北两监。

南监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规制尤盛。清代沿袭明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后逐步衰败,成为科举的附庸。

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在监读书之生徒称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一般均为官吏或富豪大家子弟。其主要教材为五经或四书。

上一篇:武学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