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47页(492字)

藏传佛教流派。

噶举为藏语口授传承之意,以其传教为师徒口语传授,耳听心会,故名。因僧人穿白色僧衣,一说寺庙墙上涂白色,俗称白教。分达波噶举、香巴噶举两大系统。达波噶举派由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结三代师徒创立。

北宋宣和三年(1121),达波拉结建岗波寺,为该派祖寺。达波拉结弟子众多,形成四大支系。

后帕竹一系又分出八个小系,称四大八小,见下表。其中噶玛系最早采取*活佛转世制,其领袖曾被明成祖封为大宝法王。帕竹系领袖在蒙元时被封为万户长。至正十四年(1354),以武力取代*萨迦派,建立政教合一的帕巴政权,统治卫藏大部分地区达二百六十五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方被噶玛王朝取代。香巴噶举系两宋之际琼波南交创立。

于香地建寺庙一百余所。明时,宗喀巴曾向该派学法。后湮没无闻,噶举派派系复杂,但基本教义相同,显密兼修。以中观论为基础,创立大手印法,要求修法者思想(心)专注于境而不乱,不分别善恶,进入禅定。当无处寻可自己之心,进入空智解脱合一境界,即为成佛。最高修法为无上瑜伽密双身修法。

上一篇:三论宗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