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91页(481字)

又名闾里、坊。

古代居民聚居之处。自周代至唐,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围以墙,设里门出入,内排列居民住宅。

最初附近于农田。城市出现后,成为城市居民聚居的形式。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里坊制城市已经形成,西汉至唐为其鼎盛时期。西汉长安城有一百六十闾里,分布在城的北部和长乐、未央两宫之间。

闾里街道平直,房屋整齐。东汉洛阳城按二十四街布置闾里。

三国时魏、蜀、吴三都均有闾里。北魏景明二年(501)在京师洛阳城筑里三百多个,其中四夷里专供外国人或外藩人住。

隋唐时改称城内之里为坊,而称郊区的区划单位为里。时长安城有一百一十坊。

坊内辟十字街或横街,以街为干道布置巷曲。唐中叶后,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市制逐渐瓦解,打破城市中市和坊分开的体制,出现了沿街修建商店、旅舍和住宅的城市商业街道。

五代后周建都开封时整修街道,已是临街布店。

北宋中叶以后,取消城市宵禁制度,陆续拆除坊墙。封闭式的城市聚居制度——里坊制结束,演变为在横列的巷道排列住宅的居住区形式。此后城市中有将若干街巷划为一个区域,也沿用坊的名称,但仅是城市管理的行政区划。

上一篇:街巷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