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3页(4997字)

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和学说。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和基本属性,其中主要指生产劳动的机能。克思恩格斯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

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典籍已经谈到人性。《礼记·礼运篇》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战国时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他认为人性就是生来具有的饮食男女的自然本能,社会道德的善恶属性是后来才有的。孟子以天赋道德观念来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提出“好利”、“好声色”是人的先天本性,只有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人才能由恶变善,即所谓“化性而起伪”。

战国时的道家还提出性超善恶论。他们亦同意性无善恶,但反对用仁义道德来改造人性。认为仁义不仅不是人性,且可能伤性。真正的人性是自然朴素的,不需任何后天加工。

古希腊哲学德漠克利特用原子论来说明人性,指出人的灵魂是由原子构成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智者派代表普鲁泰古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斯多葛学派的代表芝诺在《论人的本性》中指出,善就是认定去按照自然而生活,这就是按照德性而生活,因为自然引着我们到这上面。

在封建社会中,关于人性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国汉朝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他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别。生来善性的圣人属上等,无须教育;生来性恶的“斗筲之性”属下等,通过后天教育也很难转变。

这两种都是少数。占多数的是中民之性属中等,他们通过后天道德习练,可以成为善人。宋代的朱熹以理学唯心论出发,提出“性即理也”,把人性看作是天理的体现。只有除去人欲,才能接受天理。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宣扬上帝是一切善和美德的本源。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从“原罪”中引出人的本性,贬低人们的世俗欲望,禁止人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性学说。他们批判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理论,提出应当以人为中心。

他们认为,人是世上最为尊贵的;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人性是崇高、美好的;人有享受人世间一切欢乐的权利。

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提升为思维的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I·康德认为,人只有摆脱感觉的控制,听命于理性,服从“绝对命令”,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G.W.F.黑格尔重视人的社会性,他已看到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把人规定为理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所说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活动。L.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提出人是感性的对象,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类”意识。

现代西方哲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性的研究。存在主义认为人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是存在提供了产生本质的可能性,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本质是在一系列自由选择中实现的。新托马斯主义认为人性是变和不变的统一。

人的变化和发展最终趋向于某种永恒——上帝。

实用主义把人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生理基本要求是不变的;另一部分作为社会历史内容是变化的。人格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由总体人格决定的。弗洛伊德通过人的潜意识说明了人性。

哲学史上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深化了人性概念,为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帮助。一些人性理论,也对推动历史进步作出了贡献。

但是,历史上的人性论都是为特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中国的性三品说,性即理等就是为封建统治制度作的理论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尽管标榜是为了全人类,但肯定的仍然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天赋人权、发财致富等。历史上的人性论,尽管认述角度和思想重点不同,但本质都是一致的,都属于抽象人性论。

归纳起来,大致有这几种类型。①把人性归结为神性;②把人性当作人的自然属性;③把人性看成是人的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观念;④把人性仅仅理解为孤立的个体存在。

马克思主义总结了历史上关于人性看法的成果,首次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

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人有吃、喝、性行为等机能和欲望。自然属性是人性的基础。

但是,离开人的社会活动抽象地考察这些机能和欲望,把它们看成人类活动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则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自然的人的本质才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只有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才能正确地说明人性。

人类的祖先,和动物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统治他们的完全是自然本质,还谈不上人性。劳动把猿和人区分开来。通过生产劳动,也逐步形成了人性。

现实的社会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这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人不仅无法生产,也无法生存。而随着劳动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则更加丰富。

正是这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人性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劳动是一种社会活动,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也只能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人的社会实践是多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及其表现也是很复杂的,包括很多层次和方面,但基础是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现实的人性也在不断演变。历史上的一些抽象人性论,所以把人性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是因为他们颠倒了人性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他们提出一种所谓的永恒标准的人性,并以这种非科学抽象的人性作为解释历史的出发点,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为人性的丧失和复归,提出人的天性和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衡量历史的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的对这种本性的‘意识’,即,他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67页)。

人性总是现实的、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性有着不同的内容。

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去虚构的永恒人性是不存在的。当然,人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完全被动的。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又通过人的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因为人是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创造者。

人性是在现实中存在和发展的,在阶级社会中就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也成了人们重要的社会实践。

因此,在阶级社会中,一切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这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种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各阶级的人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有不同的地位,对生产资料有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和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具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思想、感情、习惯、风格等等。

当然,承认人具有阶级性,并不是要求把丰富的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关系,把人性简单地等同于阶级性。因为,一是在阶级社会中,除了阶级关系,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二是阶级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面。

三是从思想关系来看,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当然是对立的。但不能将其绝对化。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和思想倾向的程度并不一样,有的明显,有的就不大明显;有的强烈,有的就比较淡薄。在具体人性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也会具有某种共同性。当然,这种共同性也还是受阶级性制约的。

总之,在阶级社会中,既要强调人的阶级性,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承认各个具体人性的差别性和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

人类的共性是对各个历史时代现实的、具体的人性的抽象。但这个科学概念的抽象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足点的抽象的人性是有根本区别的。

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不认识、也不承认人性的历史演变和分化,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于这种人的本性,因而是永恒正义的实现。他们把一种具体人性的表现,即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阶级性,说成了一切人所固有的天性。

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抽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抽象的、普遍的、共同的人性总是通过具体的、特殊的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人性包含着人的许多根本属性,人性在现实中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思维、说话、审美、社会交往等,都是人性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而根本的人性则是人的本质,这也是人的共性的抽象。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使用人自己创造的工具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的能力。

这种人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来自于对历史和当代现实中各种具体人性的研究。它与抽象人性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把人的共性和个性割裂开来,把人性的抽象和它的具体表现对立起来,肯定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或者否认人性的发展、变化,只承认一种所谓为全人类所共同具有并有所谓永恒标准的人性,把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各种具体表现,都斥之为人性的“异化”、“非人性”;或者只承认人的具体的、特殊的个性,否认人类的共性,否认可以对人的共性进行科学的抽象,都是片面的。

研究人性的意义;一是可以深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的主要内容,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人的研究,是压抑人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要通过对人和人性的研究,来改造马克思主义。

人性问题成了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领域。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才能科学地系统地解决人性的根本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对于回击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澄清人性问题上的一些是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对于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地选择人生的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每个现实中的人都具有人的基本属性,但并不是每个人对人性理论都了解。有些人盲目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性观,片面地认为他人是地狱,人与人是狼的关系,人性都是自私的等。

在这种人性论指导下确立自己人生观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全面、科学地把握人性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将自己的才能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重要前提。三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通过每个现实的人来完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而这一切,又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