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异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8页(1217字)
自然界从人的生活基础转而脱离人与人相对立这一事实。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这个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借助自然界实现其生命活动。从理论领域看,自然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和艺术的对象,给人提供精神食粮。从实践领域来看,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生命活动资料、对象与工具,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人通过其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可是,由于异化劳动,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使自然界不能给他提供生活资料、生命活动材料,对象和工具,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自然界也不能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和艺术的对象,相反成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转化为资本家统治和奴役工人的力量。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实现了,异化劳动被扬弃了,自然成了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的异化才会消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统一。
马克思从人的异化劳动出发去说明人与自然的异化,把人与自然的异化与物质生产联系起来,这是深刻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当时对物质生产本身的规律还没有科学认识,还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出发科学地解释异化劳动。而是把它归结为人的理想本质的异化,因此不能科学的说明人与自然的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科学地说明人与自然的异化,提供了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认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在每一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所以应该从具体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去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论》及其研究手稿中,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他指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劳动者失去劳动条件、与自然界相脱离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劳动者与劳动条件从而与自然界相脱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再生产出与劳动条件、从而与自然界相脱离的工人,工人与劳动条件从而与自然界脱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科学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异化。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也谈到人与自然界的异化。
他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有认识的原因,条件的局限,主要是由私有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得最完全,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
而人们劳动的近期效果和长远效果是不一样的,只注意近期效果忽视长远效果,也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受到自然的报复,要消灭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正确理解自然发展规律,学会认识和支配人们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和较远的自然影响,而且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完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