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34页(876字)
一定地域、一定民族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习俗、习惯、风尚的总称。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说:“风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因自然因素不同而形成的习尚称为“风”,因社会因素相殊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风”和“俗”结合为一体构成风俗。实际上,风俗是一定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日常的社会意识形式。
从内容上看,风俗可分为两大类:习俗和风尚。前者是历代相沿下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惯例;后者是现时正在流行的较易变动的社会行为规范。从形式上看,风俗可分为天时风俗、人生风俗、社会风俗、经济风俗、礼风俗、信仰风俗、审美风俗等等。风俗的基本特征包括:①传承性。
自古相传,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年代久远,稳固保守,较难改变。②日常性。风俗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貌仪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极为广阔的社会日常生活。③心理性。
风俗是人们的初级思想意识的表现,表示一定社会中人们某一方面的心理状态,包括他们的道德、艺术、宗教观等。④地域性。
古语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说明风俗因地而异,缘民族而别,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
风俗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或者说是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风俗也会或早或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风俗对社会的发展有能动作用。进步的风俗促进或推动社会进步;落后的风俗延缓或阻碍社会前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们必须改造和变革那些不适合时代要求,不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落后的、不健康的陈风旧习,利用和促进那些符合时代要求,代表民族优良传统的先进的、健康的风俗习惯。因此,在继承优良传统风俗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移风易俗,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新的风俗习惯,这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