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43页(2491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论断。

计划与市场问题,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实践问题,也是经济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萌芽。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地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这一部分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是从属的、次要的。”1984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靠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并写进了十四大报告。这是中国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一个重大的突破。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论断。当社会经济发展到近现代时,小生产已被大生产所取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社会各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已被发达的分工协作关系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社会上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必须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不断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市场也相应地逐步发展成为完备的全社会统一的开放式的大市场。

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品都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商品交换以及一切重要经济联系,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市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要求通过统一的社会计划从宏观上调控社会经济运行,即实行计划经济,以保证社会再生产有计划地不间断地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它以市场为基础和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经济的形式贯彻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使社会经济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样,就必然地产生和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直接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而与社会制度并无本质联系。因此,“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是对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深刻总结,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论断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认识的局限,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也丰富和发展了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冲破封建国家的限制和约束,崇尚和倡导经济自由放任,强调市场的作用,强调用“看不见的手”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否定计划的理论,对于促进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经济发达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不时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提出各种加强国家干预的理论,从宏观上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由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经济危机日趋严重而无力自拔的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经济与私有制是直接相联系的,随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也将随之消亡。

这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将为有计划的发展所代替。因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将有计划地发展,产品将直接由社会进行统一分配,而不存在市场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曾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的主张,十月革命后还曾设想采取急进措施,尽快消灭货币。列宁还主张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用统一的社会计划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以取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

而当实践证明只强调计划而否定市场的主张是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时,列宁则果断地决定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发展商品交换,发展市场。

在列宁看来,这样做是在向资产阶级让步,是一种不得已的倒退。斯大林在较长的时期里,片面强调计划经济,否定商品经济,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把市场经济当作是资本主义,进而把计划与市场割裂开来,推行中央集权为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他在晚年也开始认识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不可避免性,但是,他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仅限于农产品和个人消费品,仍然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允许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还把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当作法律。

在中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就研究和探讨计划与市场问题。这期间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原则的贯彻落实,计划与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了。

邓小平依据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在认真全面总结和比较国内外关于计划与市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终于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科学论断,它不仅解决了人们在理论上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而且解除了人们在改革实践中所受到的种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而为正确解决计划与市场问题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