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56页(1474字)

【生卒】:1885—1971

【介绍】:

匈牙利哲学家、文学理论家。

1855年4月13日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银行家。毕业于匈牙利大学,1912年至1915年曾在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指导下从事哲学研究。

1918年匈牙利革命爆发后参加匈牙利共产党,并在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中任文化人民委员。1919年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1930-1945年侨居莫斯科,曾被苏联哲学研究所吸收为研究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到匈牙利,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受聘为布达佩斯大学教授。

1956年于纳吉政府中任文化部长,到1967年才接受他重新入党。1971年6月4日卒于布达佩斯。

他的主要着作有:《小说理论》(1916)、《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的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由于《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卢卡奇被看作是西方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该书是由卢卡奇的八篇文章合成的文集,写作于1919至1922年。当时,不仅马克思所预测的欧洲资本国家的总体革命没有发生,而且除俄国十月革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都遭到失败。

卢卡奇认为,欧洲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客观条件没有成熟,而在于主观条件不具备,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成熟;而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轻率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庸俗化倾向。他要“重建”马克思主义,恢复革命的辩证法。所以,《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阐述了他对历史辩证法的系统理解。第一,他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涉及到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

卢卡奇十分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乃是黑格尔思想的逻辑延伸,把马克思方法的实质归结为黑格尔的总体性原则。他说:“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决定性差别的,不是在历史解释中的经济动因的优先性,而是总体性观点。总体性范畴,整体对于部分的普遍的优越性,是马克思取之于黑格尔并卓越地改造成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第二,他把辩证法归结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把它局限在社会历史领域,批评恩格斯错误地把辩证法扩展也应用于自然。

他认为,在《反杜林论》中,尽管恩格斯指出一种僵硬的因果性必须被相互作用所代替,但是他对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和客体在历史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甚至提都没有提到,更谈不到给它以应有的中心地位了。正是由于卢卡奇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看作辩证法的全局性的决定要素,所以他排除了客体或自然的辩证法,只承认历史辩证法。

第三,他十分赞赏黑格尔的“同一的主体一客体”的思想,主张在历史辩证法中恢复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无产阶级是主体又是客体,它们的同一是在阶级意识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对它的意识是同一个过程;社会“存在”和作为那个过程动因的阶级意识没有什么区别。卢卡奇的这些见解,是为了反对伯恩斯坦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而提出来的。

他强调总体性原则、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似乎也是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是,他把总体性原则和“经济动因的优先性”对立起来,否定客体或自然的辩证法,认为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起着完全支配的作用等,是从一种片面性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严重偏离,从而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先河。

上一篇:卢梭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